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接受99艺术网采访
在经历了2012年艺术市场整体调整之后,国内尤其是北京一地的艺术机构出现了大范围的经营危机,甚至有很多画廊在这一时段被迫选择了关门。加之关于国内2012年画廊业年盈利率不足7%的数据报告问世之后,更上本就经营艰难的画廊界雪上加霜,更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并不能完全体现当前国内一级市场的生存现状,能有5%的画廊盈利已属不错。在调整风潮尚未远去的2013年里,很多问题依旧在困扰着画廊业的发展,而留守者是将继续坚持,还是激流勇退。99艺术网采访到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
99艺术网:画廊业将2012年称之为“调整年”,其实不仅画廊业,整个艺术市场都处在一个调整期,能否谈一下白盒子艺术馆的相关调整?
孙永增:实际上从2008年画廊业就开始调整了,金融危机从经济层面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2008年和2009年可以说是虚火又点了一把,很多人还在持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在坚持。但是从那之后,尤其到了2012年,艺术市场实际上是这么多年比较见底的一次。据我所知,很多画廊在2012年销售方面是很不理想的,这主要还是经济方面导致的问题。从艺术市场角度来看,尤其是当代艺术在2006、2007年达到了一个虚高的顶峰。但接下来的四年的时间里,其实一直在用时间来消化这些泡沫般的价格,这就导致了画廊业在销售、经营状况方面停滞的状态。
白盒子艺术馆从2008年开始着手筹备,2009年正式开馆。开馆以来已经做了五、六十个展览和活动。这些展览我们一直强调在学术性的基础上有一个开放性的姿态,更广泛的与艺术家进行合作,做更多当代艺术的推广工作。虽然艺术市场近几年不太景气,但我们仍然做好了长期经营下去的准备,白盒子每年都会从其他领域准备一些预算用来支持画廊运营,尽管我们的预算并没有那么庞大,但白盒子一直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白盒子同时在采用一种比较克制的经营方式,画廊如果想做得尽善尽美一定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因为一个展览几十万的预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没有一个长期的打算或节制,每个展览的费用翻番是极有可能的。这种经营方式就是把每一个展览的预算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然后保持一种常态化展览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近几年还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画廊不能指望今天办画展,明天就要赚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画廊也不可能拿一大笔钱来烧,那样的话做一两个展览就可能把钱烧光,可能全年的预算只够维持半年。这需要机构负责人要整体把控一个节奏,采取一种克制的经营方式,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从经营上的一种策略。
99艺术网:画廊运营有其他哪些方面的补充资金?
孙永增:主要来源于我个人的其他产业,因为我还有像投资酒店等其他产业,这几年每年都会拿一些钱来支持画廊运营,当然我们在展览之外还会做一些收藏。这两年我们并没有在展览操作上做一些大动作,从长远来讲,我们的收藏在未来有一个能够产生价值的可能性。
另外,我们一直在做一个艺术与设计的品牌项目,这是在我们原来的艺术设计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盈利模式。我们这几年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寻求一种与生活美学、大众消费更加紧密联系的经营策略。我们大厅的展览基本上以学术性为主,而且是相对成熟的艺术家为主,这样的展览的接受面势必是非常小众的,即便有市场,它的市场对象一定是专业的收藏家,专业的收藏机构,美术馆以及一些艺术基金,很难跟大众发生关系。所以,这几年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做展览的推广、艺术收藏以及艺术与设计的品牌开发。
99艺术网:2013年已经到4月份了,这一季度有达到去年预计的效果吗?
孙永增:目前画廊的工作进度一直在我们去年的预计和控制中,今年所有的展览在去年基本上已经安排好了,今年就是要按照去年的展览计划来执行。
99艺术网:您觉得画廊业现在面临着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孙永增:实际上画廊业面临的问题是画廊业自身很难去解决的。首先是画廊的经营问题,画廊经营和宏观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面包括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这完全取决于当下国家的整体经济、市场形势。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目前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中国还算比较乐观的,日本和韩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大。此外,目前是艺术收藏相对价值体系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而且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调整过程。比如说一些人坚持关注观念性艺术,有的在关注水墨艺术……这种探索时期的价值方向的不一致或不太明确,带给艺术市场上的影响便是导致收藏家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外部的问题。
99艺术网:因为市场调整造成画廊业的压力,是不是也说明一级市场基础建设有一种缺乏呢?
孙永增:这几年画廊业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发展成果,主要包括画廊的运营机制、画廊盈利模式的成熟。因为中国最早是没有画廊的,早期大部分只是一些画店,从画店逐步向画廊的成熟迈进,这是画廊业发展迈出的一大步。现在一些画廊有着明确的学术性和清晰的经营定位,这都是成熟的一种标志。
我们也可以从这种成熟的蜕变中发现一些问题,中国的画廊和艺术家的合作大部分是松散合作的方式。松散合作的方式不太有利于艺术推广,一些国外藏家曾经明确提出过,假如直接去艺术家工作室买作品,那还有没有必要在画廊买呢?其实艺术家和画廊之间没有一种依存、双赢、信任的关系,可能画廊、艺术家都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问题。这其实是个比较大的问题,目前没有形成一种规范化的画廊代理机制,我感觉画廊独家代理机制其实是比较健康的。在艺术产业链条上,艺术家主要负责创作,艺术机构、画廊在做外围的一些工作,比如学术推广,艺术家的一些服务性工作。当然艺术家是不直接面对市场的,所有的工作都交给画廊来做,这样画廊也敢于去投入。但目前的情况,艺术家和画廊属于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艺术家也害怕绑死在一个画廊上,画廊也怕跟艺术家没有很好的合作,不敢有更多的投入,从而处于两难的一种现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