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艺术为人民。有益的电脑病毒
西:你刚才说的“对社会有益处”我觉得也很有意思。你有一个《艺术为人民》Art for the People这么一个作品。这个“艺术为人民”的这么一个想法是?因为好多艺术家不去想“艺术为人民”这个事。这里面有一个艺术家和受众、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大多数艺术家想到的只是自我表现。表现当然也表现,就像你刚才说的,任何一个事情都能透露出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所以它还不是说我想表现就表现,而是他肯定就表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为人民”是怎么一个含意?你考虑艺术家个人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吗?这件作品是反映了你对一个什么东西的不满吗?是对现在的艺术状态、接受状态的不满吗?
徐:对,有关系,这里面有几个原因。这又是咱们的背景给咱们的一个特殊的思维角度,我觉得咱们大陆出来的人必然带着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烙印。不管怎么样,你在西方参与多了,做得时间长了以后,你最后的本性就要跑出来。就跟人老了以后最本真的东西就掩盖不住了一样,因为已经没有精力去掩盖了。咱们理解的艺术,其实免不了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鲁艺的精神。这里面有咱们艺术教育最初的理想。这个东西没法磨灭,它总是在你的深层的艺术理想中起作用。这个东西它不是一个坏的理想。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概念的艺术,不管是什么西方的,当代的概念,我觉得“艺术为人民”这个概念是不会错的。
西:“艺术为人民”的概念是不会错的,但是这里面是不是还包含了一个小东西?实际上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大的,就是关于艺术当中的个人的问题。以往都说艺术家是很个人化的,在西方的上下文中艺术中的个人主义是被强调的,那么艺术为人民时,个人是放在什么位置,在艺术家和人民所形成的关系当中,个人还有位置吗?
徐:那就是用你的创造性和智慧向社会提供有益处的东西。
西:你说得对。但是你老说“对社会有益处”,“艺术为社会做贡献”,这有点像老人说的话。“艺术为社会作贡献”,你所指的是什么?虽然这个从根上说有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有古元的精神,但是我相信这个“有益处”和《人民日报》上所说的“有益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个“有益处”它肯定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什么呢?
徐:当然不是指帮人擦桌子、扫地、服务性的东西。大概2002年,日本给过我一个亚洲文化奖。得了奖你就得在当地参与一个公益活动。我就去中学给学生上了回课。教他们写英文方块字。我觉得我不用管这套想法艺术上有没有价值。但一个想法提供给社会它肯定应该对社会有益处。我问日本学生,你们觉得我今天来教你们什么?学生说,你就是要教我们写你的这种书法。我说不是。我是要让你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概念有一个新的态度和认识。他们学完以后,老师就让他们说说体会。学生们谈的特有意思。一个学生说这半天的课让他特别有收获,他可以对他过去上课的经历有一个反省。他说从今天开始他才懂得怎么样去面对过去的知识、已经学到的东西。其他学生说,我今天才学会用另外的角度去看事情。我觉得这半天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这就是我说的“益处”。
西:你说的这些让我想起金斯伯格有一次去朗诵。朗诵时他说:“我来不是为了听你们的掌声,我来时要改变你们的信仰。”实际上你做这样一个作品,你作为一个艺术家,是要把你的创造力传达给别人,那么也使得他们好像也获得这样一种创造力,想象力的角度,甚至使他颠覆他自己以前的知识结构。我现在明白了你说的“对社会的益处”是什么意思了。那么这里面也包括了另一点,就是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力把大众,把受众包括近来。以往我们对艺术品的态度只是欣赏,那么现在你的这个艺术就不是停留在一个欣赏的状态里了,它是像一个漩涡一样,把周围所有的东西都给纳入到里面来,使得受众获得一种生命的解放。我觉得是一种解放。就是你自己的一个解放带动了其他人的解放。
徐:我其实希望我的作品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人的思维、习惯和模式上,它刺激你习惯的思维方式,给你提供一个阻断,给你一个打击。因为我相信人的思维都是懒惰的,都是靠概念,知识来行事。但是只要有一个东西是固有思维没有碰到过的,而你给他插进以后呢他就一下子停在那了,碰到了障碍。这是有益的阻截,重新启动,将会打开更多的思维的空间,促使新的概念的生成。这是中国传统的方法:它不是给你讲道理,主要的工作是给思维找麻烦,禅宗公案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的“文字”,是一个不好用的字库,它不是通过沟通、表述、传达来起作用,我的文字都是通过不表达、阻截沟通、制造障碍来起作用。正好和日常文字的功能是相反的,虽然它们都有一个文字的外表。就像电脑病毒似的,但它在人的脑子里起作用。
西:你是说你的东西像病毒一样。有益的病毒。
徐:给懒惰的思维制造障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