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的现代——'85美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式微
0条评论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

叶永青  《树下的男子》  1984年  油画  60×50cm


  发表在《江苏画刊》1986年第2期上的一篇题为《随笔》的文章说,通过这次展览,人们看到了“有一批青年画家正致力于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的探索,同时并倾向于某种复归东方古老精神的质朴、凝练和神秘的风格”。当然,所谓“反思的探索”并不是理性的回顾,而是直觉的把握,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讲,目的不是再现历史与古老的文化,而是进行一次对神秘的安全感的寻求。正如杨迎生所说的那样:“过去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绝对安全和无威胁的……”实际上,这仍然是一种逃避主义的心理状态。在任戎的作品中,巨大的佛像似乎在召唤跋涉在茫茫沙漠中的一个个生灵。佛像在这里已经不完全是一种宗教神秘或宗教寄托的象征。艺术家似乎要把这个久远的历史纪念碑呼喊出来,为自己提供一个可以被把握的现实坐标。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大量出现,表明了艺术家探索的精神状态。当然,与写实主义风格相比,超现实主义的语义更加模糊,但这只能说明艺术家们面对的现实的复杂性,说明人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复杂性。杨志麟(1956— )的《人是鱼的进化——人喜食鱼》和沈勤(1958— )的《师徒对话》就试图解释这样一些复杂性。杨志麟在阐释自己的作品时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我关心“人”。这种关心更促使我画成《人是鱼的进化——人喜食鱼》,这幅画是我感受到人的矛盾的心理缩影,人和鱼的现行矛盾诱使我反思,对民族、对国家、对人,人的矛盾性——相互交叉。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