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的现代——'85美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式微
0条评论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1980年,毛旭辉于昆明
展览之后第二年,即1986年6月,丁方、杨志麟、沈勤、曹晓冬、柴小刚、徐累(1963— )、徐一晖、管策、杨迎生“基于绘画风格而组成‘超现实主义团体’,并定名为《红色•旅》”。丁方为这个团体写了一篇《红色•旅箴言》。 在这篇文章里,丁方认为地球上的人由于受到孤独的笼罩而失去了与任何事物对话的可能。历史就是一个无始无终、叠合再生的过程。这种叠合再生的过程本身具有一种创造精神的昭示,它使活着的人能看到人类创造的轨迹。丁方着重强调了西绪弗斯式的牺牲精神。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内在的意志仍然选择那‘推石上山’的行动;这行动来源于这样的希望——于绝望的深渊处所瞻瞩到的希望”。
丁方(1956— )最早具有纪念碑感的作品是《抗旱》、《收获》这批油画。丁方对厚重色彩和笔触的理解来自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以及路奥(G.Rouault,1871—1958)的影响。如果说在《抗旱》这批油画之前的作品反映出艺术家与自然的对话还处在一种质朴之爱的阶段的话,1984年年底开始的“城”系列就已明显表现出对文化的更加形而上的反思。由于艺术家对精神的理解更加倾向于超越自然,以往作品中那种自然的细节也就随之而减少,由构图和色彩所形成的氛围也就倾向于超现实。在“城”系列中,丁方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意识。艺术家感受到了历史的辉煌,感受到了根植于民族精神的原始文化沉淀。与此相对应,现实却是一片荒芜。教堂式的建筑遗址不再是黄土高原的城堡模样了,我们毋宁把它看成是艺术家对历史文化的回忆,是艺术家本人对历史的一次修复。值得注意的是,城池的对角线的处理以及城垛的规整完好的造型实际上是以后“剑的造型”的最初端倪。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