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体悟:让绘画化入生命,一道生长
“每天清晨,有一种似笛、似钟的声音总是飘荡在四周,吹醒了沉睡中的我,一幕幕依稀仿佛的景象,常常使我忘了换睡衣就跑进工作室,去追捕它们……”说起绘画的初衷,诗迪介绍说,她并没有艺术学院正规的学习经历,而是跟随几位老师多年,从这些名师们那里,她学会了一种观看的眼光,这种眼光就是如何自信地看自己,如何捕捉在绘画中自然流露的一切。
对于诗迪的从艺之路,中国美术馆研究院徐虹直言:“我为诗迪的创造勇气感到惊奇,因为要拿起笔将一种通过自己眼睛和心灵获取的景象,用一种非常规的绘画语言来描述,确实要有些勇气。她虽然没有在学院里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有理解她艺术气质和趣味的老师指点,自己的努力加上老师的点拨,竟然就画出了这一大批画。”她认为,这些作品看来一挥而就,实际上却费时费力,画面的精致与她对每一部分和每一过程的把握有关,与她对材质的理解、研究和得心应手的运用有关。画面中的肌理表现非常含蓄,与一般当代抽象画强调肌理制作距离很远……“画家很清楚她画面的要求,她追求的是晶莹剔透而又丰富多变的画面效果。”
他的诸多名师之一、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在潘院长的教导下,诗迪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画了一大叠作品,斑斓浓郁、洋洋洒洒。潘说:“你怎么画得那么快?”诗迪不好意思地嚷着说:“乱画的嘛!我就是画着玩,给自己看。”在潘公凯院长看来,诗迪真画得不错,满纸大笔挥洒,水与色随即流淌碰撞、变化出梦幻般的青春诗意……几十幅看下来,都显得自然大气,没有一点做作,猛一看就像大师作品。老师对着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这世道,一不小心就掉下一个天才,以后我们这些专业美术工作者靠什么挣饭吃呢?”
潘公凯院长告诉记者,诗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画画随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随意。画得开心、活得也开心——而这,正是艺术最原本的意义。
诗迪的绘画成就于她喜爱的宝石世界。她曾在美国珠宝学院受过严格的训练。如何确立品位,寻找美感,在她那里驾轻就熟。她的创作实际上是在解读和记述她内心中那些宝石之象。“诗迪把她和宝石对话中得到的感觉,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宣泄在这幅幅画面中。她将对宝石的美意,以及纯真明朗的感情流淌在这些色彩中,有绚丽,有沉思。”文化部艺术司评论家安远远看了诗迪的作品后分析说,“在这片天地里,她只是无拘无束表达她的感受,像一个生长在宝石中的小精灵,不分晨暮,自由自在的穿越时光,不拘形,不逐名,却留着四季的芬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