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2010年秋拍中,古书画行情继春拍之后再呈疯狂强势,成为秋拍中市场一大亮点。在中国嘉德“秋光万花——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上,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元的天价,另一件明陈栝《情韵墨花》卷也以1.13亿元的不菲高价成交。在经过前几年的沉寂后,古书画再度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与追捧。
如何看待自2009年始的这波古书画行情的快速上涨?这种疯狂是否有其合理的成份?“亿元时代”是名符其实还是投机资金所致?古书画收藏应防范哪些风险?未来古书画是否会面临调整?
跨入“亿元时代”,昔日冷门变宠儿
古书画真正开始引人关注是从2007年11月嘉德秋拍一幅明代的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高价成交开始,自2008年后,国内古书画拍卖行情大有升温之势。2008年春拍嘉德的恽寿平《载鹤图》(3696万元)和八大山人《瓶菊图》(3136万元)都突破了3000万元大关,2009年匡时的八大山人《仿倪云林山水》以8400万元拍出。2009年,对国内古书画行情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明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拍出1.69亿元,首破亿元大关,从此,古书画一路不可抵挡的“井喷”行情真正展开了,古书画行情被彻底激活,从昔日冷门摇身一变成市场的“宠儿”。
在古书画接连出现几幅亿元拍品后,“亿元时代”瞬间成为媒体猛烈追逐的热词。一些媒体和拍卖公司先后就“亿元时代”策划了高峰论坛活动,各方高论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四种说法:“分水岭说”认为——以前的时代叫“捡漏”的时代,艺术品老是不能实现它高贵的价值,但是有了“亿元拍品”后,艺术品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了,亿元就是“分水岭”。“国际接轨说”表示,中国现在正在国际化,从国际角度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梵高就已经过亿了,而且是以美金计,中国发展到今天,出现过亿的书画,是很正常的事情。持“文明古国说”则慷慨陈词:“毕竟中国是最大的文明古国,一直到今天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就该有这个价格定位!”而“古书画委屈说”更是不平道:“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卖到几千万元,大家回头看看,中国书画不是委屈了吗?比价效应也该起作用了。”
笔者以为,“亿元时代”本身是很简单的市场行为,是书画进入“资本时代”的产物。以前的收藏家只是纯粹的收藏而已,他们的资金实力有限,同当今的资本大鳄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市场是收藏主体单一的“小市场”,而眼下的买家很多元,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许多抱保值增值目的的大买家进入了市场,个别艺术基金也睽睽而视,水涨船高,最终造就了“亿元时代”的产生。再好的精品,没有资金流入,所谓“分水岭”、“接轨”、“古国”、“比价”都无从谈起。所以,对 “亿元时代”掺杂或赋予更多的承载,都稍显多余。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