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变宠儿 古代书画还能炒多久
0条评论 2010-12-04 14:31:42 来源:美术报 作者:牟建平

内因外因借助,“通胀”再添一把火

 

我认为眼下古书画升温主要有七大原因。首先,前两年的市场热门板块“当代艺术”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后步入调整期,一些买家转而进入书画板块以求“避险”;其二,本土文化认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代书画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三,个别名头较大的古书画作品上拍,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买家的购买欲望;其四,前几年古书画一直存在明显的价值低估,无论是升值还是炒作空间都较大;其五,市场缺乏热点,只能寻找新的热点,于是古书画被人拿来“树旗”;其六,大量投资性新资金进场扫货,为古书画飙升推波助澜;其七,2010年国内通胀压力明显,CPI一直在高位徘徊,吸引了部分社会闲散资金进入书画市场。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国内艺术品市场不难发现,“热点板块轮转”是一大特点。2003年“非典”后,油画开始大涨,中国书画一直处于“跟涨阶段”。现在油画行情大幅滑坡没戏可唱了,于是古书画自然就走上前台领衔扮演“主角”。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是眼下进场玩古书画的都是超级实力买家,如“法人股大亨” 刘益谦,资产数十亿元,买一幅画动辄千万、亿元,根本“不差钱”,短短一年将赵佶《写生珍禽图》(6171.2万元)和吴彬《十八应真图》(1.69亿元)一一纳入囊中,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推高了国内古书画行情的飙升。各路资金进场,是推高古书画行情一路走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国内通胀持续走高,许多社会游资将艺术品列为投资保值品种,一些人更是将古书画作为投资对象,揣资大举杀入。但是古书画并不是普通的艺术品,它的收藏门槛很高,远高于瓷器、油画、玉器、文房等品种。所以,严格讲古书画并不适宜纯粹的投资行为,把古代书画视为简单的一种投资,一方面是对古书画缺乏了解的无知,同时也将冒有极大的风险。

 

一些新入场的买家对古书画毫无了解,有的甚至连馆藏的古书画真迹都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就贸然到拍卖会举牌,如此买来的大多是二三流的仿品,甚至有的连印刷品都分辨不清。即便是对已经进入书画收藏五年八年的买家而言,许多人也只能玩玩近现代书画,还不敢碰古书画,因为古书画收藏对买家的要求更高,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多看许多古书画真迹,只有对真迹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量”后,才能真正做到辨别真伪。

 

目前风险巨大,后市将面临调整

 

就古书画拍品来源来看,由于古书画是“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足以支撑当前的这种疯狂火爆,尽管行情的火爆会刺激大批的赝品源源不断“加工”出来,但也很难改变古书画本身具有的独特属性,古书画的“稀有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无止境地上拍,除非馆藏的东西都跑到市场上来,所以仅从拍品资源上就无从保证当前这种不合理的“疯狂”。

 

从走势上看,自2009年起启动的这波古书画大涨已步入高位,在行情步入高潮后面临后续上涨乏力的危险,未来能否延续这种强势令人怀疑。如行情得不到有力支撑,将停滞不前或拐点向下,两种走势都有可能。若资金得不到支持,缺乏重量级拍品的话,行情将进入尾声。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板块启动升温后,至少有两三年的周期,所以我认为——短期内古书画还将维持较高热度,亿元拍品仍会涌现,一方面自身积累泡沫和风险,另一方面等待市场出现一个新的领涨板块来替换。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