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重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家
0条评论 2010-12-04 15:36: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梁小岛

\

潘公凯的水墨讲究大笔大墨

 

1992年,潘公凯辞掉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系主任的职位,自费出走美国。本来怀着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出路的探询,结果却让他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困境。不仅看到了,他甚至还想出了解决之道。

 

作为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视觉形象设计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的总舵手,这位曾带领中央美术学院进入世界顶尖艺术院校之列的校长,要用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更大的“作品”。

 

1956年夏日的一个晚上,44岁的美国抽象派代表画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意外,命赴黄泉。事后有人说,这位以在画布上甩滴颜色著称的“滴画”大师其实是因忧郁过度而自杀,艺术界一片哗然。

 

这不是当代艺术史上唯一一出悲剧。之后还有因画“色块”画出名的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在67岁那年于家中割腕自杀;而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虽死于心脏病发作,但他的乖张形象和备受争议的性取向,令外界把他归为“异类”。

 

【相关资讯】

“错构·转念-穿越杜尚”潘公凯观念艺术展

潘公凯用“错构”理论回答艺术与现实的差异问题

潘公凯:所有人都做了杜尚,世界就会闹饥荒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