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重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家
0条评论 2010-12-04 15:36: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梁小岛

尘封15年的答案

 

艺术如果不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是西方当代艺术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面临的困境。

 

潘公凯在17年前做了一件别有深意的事情,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埋下了伏笔。那时他刚结束为期1年半的美国考察,临近回国的前夜,他郑重地将一捆画卷交到朋友、华人艺术史学者曹星原的手中,并告诉对方,里面是几幅父亲潘天寿的画稿,要好好保存。朋友不知道的是,一张潘公凯画的作品草图也被悄悄地藏于其中。阁楼一藏,便是15年(直至曹星原2008年回国将画卷带回北京,草图才得以真正曝光)。

 

2010年5月,潘公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生平第一件装置艺术,还起了一个初听起来有些玄虚的名字《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作品的主体是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行器,里面却放置了他在美院院长办公室的桌子及桌上摆放的日常用品。在桌子的前上方,被投射了一个虚拟的飞行器驾驶舱及仪表盘。他连作品说明也做了耐人寻味的设计:可以旋转的透明水晶铭牌上,正面用英文写道“This is my work”,反面用中文写“这不是我的作品” 。整个展览现场被荧荧的蓝紫色光雾所笼罩,参观的访客即便完全不解其意,却仍停不下手中的照相机。同样感到惊讶的还有众多到场的外国专家,一名老教授甚至当场作英文诗一首,以表达她内心的激动之情。

 

这件被称为有可能扭转当代艺术未来走向的装置作品的草图及构想,全部来自15年前他刻意留在美国友人家中的手稿。而这个飞行器,其实只是他当年在美国思考当代艺术未来出路的一个“道具”。

 

1995年,潘公凯发表了长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连同他主持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研究课题,如今已为此开过7次研讨会,学界对此的关注和兴趣,远远超出了美术专业领域,今年举办学术讨论,更引得西方思想界大学者齐泽克出席。究竟他想说什么?一个在地球另一边遥远观看的东方艺术家,能给西方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出路?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