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重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家
0条评论 2010-12-04 15:36: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梁小岛

全面发展

 

“一切形式的艺术,其实都应该看成为人生的拐棍、云梯和渡筏。”

 

他偏爱画荷花。画荷出名的画家,中国绘画历史上不胜枚举,早有博大精深的画荷传统或谱系在前,他却喜欢在大面积画幅上作画,是希望让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转型。“原先中国画的观赏功能主要是把玩,所以笔墨都很小,小笔小墨。现在中国画的观赏功能主要是现代的大型公共空间里展示,所以要大笔大墨。”他的画,普通一幅都达几丈长。

 

他的父亲潘天寿,是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齐名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可对于画画,父亲一天也没有教过他,以至于他的水墨画创作反而受吴昌硕的启发最大。作为“四大家”之一的父亲,也是四人中唯一热心教育的大教育家,自潘公凯幼时起就告诉他,做人比做艺术更重要。父亲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父亲的冤案成为美术界最大的冤案。尽管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却要过早担当照顾病中的母亲和哥哥的重担。结果,“护理病人我是一等,我是很好的护士,我是连静脉注射、点滴都会做,我连药都很留意,对肿瘤什么的我都想弄懂,我买书来研究并与医生讨论……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在常态生活当中健康、正常、积极地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能积极、健康地活着,如果要还有一点成果的话,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潘公凯访谈》)

 

在相继担任国内最重要两所美术高校校长的时间里,潘公凯留给自己画画的时间只有百分之五,而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则都被学院管理、校园建设、理论研究、教学探索、建筑设计等工作所充斥。他从没学过建筑,却从头到尾设计了中央美院设计教学楼内部装修项目,并且连设计费都免掉了,为国家节约大量经费开支。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校长和艺术家,他还熟练于电工、木工的技术,从找人到选材到施工,每个环节的成本和耗时,他都了然于心。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