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重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家
0条评论
2010-12-04 15:36: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梁小岛
错构和转念
“西方主流的艺术学者们所面临的困惑是从观念装置作品来的。我18年前发表的文章,提出的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我当时就知道大家肯定不清楚我在说什么,也不会有什么反响,但我相信这个理论是对的。后来做这个装置作品,其实是为了要说明我的理论。”
坐在面前的潘公凯,既不留须也没留发,衣着平凡,有江浙人的轻声慢语,你想象不出他画的水墨画,都是约六米长、二米宽的大画,那需要怎样的体力和定力。难怪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馆长总对他充满羡慕之情,说他怎么可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画水墨,又做装置,跨领域而俱佳。
“我从小就不害怕自己当不成艺术家,从来就认定做人比为艺更重要也更根本。”在《探寻中国的现代性与艺术的未来形态》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他看到,西方当代艺术走到今日,尽管艺术家们施展浑身解数,试图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可两者之间的区别仍在,艺术对人心的关照依然短暂而有限,艺术家会面临技穷的危机,而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断受到质疑,他认为,把艺术和生活真正混起来,才有可能是未来艺术的归处。
他把西方当代艺术的做法归纳为“错构”,即,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东西拆散,重新组装,再放在艺术展场的位置上,从而引发审美心态。相对的,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提出了“转念”一说,转念一想的心理活动,其实更关乎生活。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