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中的影像作品——影像艺术的表达逻辑
0条评论 2011-01-07 11:23:18 来源:《上层》 作者:查常平

2.艺术家面对期待观众的表达:影像艺术并不只是录像

 

只从录像的功能理解影像艺术的媒介特征,这不仅出现于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界盛行的所谓跨界创作之中,也出现于本届上海双年展来自国外的几件影像作品中。韩国艺术家郑然斗(Jung, Yeondoo)的《电影魔术师》(2010),虽然可以从如下方面诠释,不过,它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场舞台现场表演的录像记录——一个频道播放舞台表演的现场,另一个频道播放韩国著名魔术师李永军即兴创作一幅素描的过程。

 

《瓷器》(2010)是分别生活于丹麦、巴西、美国、越南的 SUPERFLEX & 螺旋桨小组(PROPELLER GROUP)根据同名的三集电视连续剧剪接其中几个片断而成的影像短片。其实,它只仅仅呈现出影像艺术的录像还原记录功能。按照相关的资料,“Superflex探索了泽兰的历史和身份,并对米德尔伯格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显赫的历史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尤其是被1602年举行的一次拍卖会所深深吸引。此次公开拍卖的是从葡萄牙船只圣贾戈号上夺来的战利品,包括从中国来的薄胎瓷、丝绸、珠宝以及其他奢侈品。

 

该连续剧的主角是一只中国瓷花瓶。它也许来自圣贾戈号的战利品,现在藏于泽乌斯博物馆。它同一套收藏中的其他真品一起,被运往越南协助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在泽乌斯博物馆,这部电视剧和一大批道具都与那些馆藏的真品同时展示。通过这一仪式般的方式,这些物品的身份在它们在穿过博物馆的大门的那个瞬间改变了。”拍摄电视剧的道具,甚至也成为了珍品(或“真品”),虽然我们可以像双年展的策展人所理解的那样,从中引发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于器物的民族身份之类亚人类文化价值观的讨论,甚至同今天索马里海盗的横行事件联系起来,不过,就作品的主题关怀而言,只要我们明白任何历史文物都是对于人类共同体的文化生命的见证,至于它们经历过什么样的转运、劫持、拍卖乃至作为外交礼物被分发、今天作为一部历史剧中的部分道具的身份转换过程,这些只对历史中的当事人有意义。对于文物之身份转换的如此强调,依然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的诠释。另一方面,就《瓷器》的形式关怀而言,尽管有道具作为藏品的现场展示(并没有“装置艺术”挪用现场空间的特征),但它只是体现出影像艺术作为录像的叙述记录功能。如何经过画面的剪接象征性地表达出基于文物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某种流走性的生命情感,包括人们对于过去文物的那种迷恋,或对于过去本身的不在的伤感,这有待于SUPERFLEX & 螺旋桨小组的艺术家们的深入思考。和任何影像艺术家一样,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即面对期待观众前,始终有必要考虑怎样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贯穿于录像、剪接之中。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