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中的影像作品——影像艺术的表达逻辑
0条评论 2011-01-07 11:23:18 来源:《上层》 作者:查常平

\

蔡明亮:《是梦》,影像装置,2007

 

由于影像艺术必须借助录像机、投影议或电视机播放,如何使这些艺术媒材成为作品传达观念的内在部分,或者如何排除它们对于作品在视觉接受上的干扰,往往成为创作者面对现实观众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对于前者,达拉-伯恩鲍姆的《播放塔:哨兵》(1992)就属于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监控器的实际构形和所表达的大众传媒的暴力美学观念完全一致;对于后者失败的例子,我们从汪建伟的多媒体影像《时间线上输出的劳动力》(2010)的展示方式可以看出。作品虽然关注的是今天我们这个电子技术时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但是,五台放在基座上的电视机与内容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逻辑?这样的播像方式同其主题内在关联何在?为什么不能将它们置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之五面墙内隐藏起来、只让观众见到影像的画面?

 

除了要处理播像设备是否多余的问题外,影像艺术家还有必要斟酌单屏播放与多屏播放对于作品的艺术观念的必然性。陈界仁的《路径图》(2006),采用黑白、彩色的无声单频道录像装置同其对于历史事件的单向回溯相关。影像以1995年开始于英国利物浦的码头工人**反对港口私有化而引发的国际同行两年后联合拒绝为海王星玉号(Neptune Jade)的货柜轮船卸货事件为原型,参照该船公司最后在高雄港一起拍卖掉船与货物的传说。因为,在拍摄之前的调查中,多数利物浦码头工人与台湾高雄的码头工人并不知道该事件的结局。于是,作者决定同后者合作、创作一个象征性的“**线”行动,从而在“改写”历史事件的结局中把过去的历史带回现在,并以艺术的方式使其延续。陈界仁在拍摄中对码头工人的脸部与身体加以特写,使港口与海洋的景象“隔绝”在景框外。在他看来,“港口私有化意味着这些景象被‘私有化’所吞没,也像是一个还待被重新开放和看见的空间。”或者说,是一个只能留给现场观众加以自由想象的线性空间。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无声的单频道播放方式,有利于历史事件在线性叙述中对于码头工人在**行动里身体反应的呈现。 相反,艾萨克-朱利安在上海双年展上以单屏播放名为二次创作的《千重浪》的影像装置,实际上是将其九屏录像装置的平面化、单一化,尽管作为现场演出把其中的声音元素推向极致。不过,这个所谓跨界(影像与音乐)之作,使其原本内含的历史、现实与神话彼此交织的多重意向被敉平、成为流水帐似的单向叙述之“浪”,即便播放过程中不时有各种声音的强行插入和由此形成的主导之“浪”;使其标题所隐喻的人心“回家”之千重万险完全被削弱了。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