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第三回“日常”
0条评论 2012-11-22 10:27:4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现场

“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现场

“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第三回“日常”于2012年11月12日下午 1:30-4:30在广州正佳广场Hi生活概念馆举办。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本次在正佳广场HI生活概念馆里面进行正佳圆桌计划第三回“日常”,以前已经讨论了两次,主要是讨论艺术和生活的问题。第二回讨论的是未见的诱惑,之前两个圆桌会议都是在万豪酒店里面进行,这一次选择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各位老师和媒体们有一个更好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下面有请三年展的策展人姜节泓老师进行主持,谢谢。

“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现场

“见所未见”正佳圆桌计划现场

姜节泓:谢谢主持人,谢谢韩飞,这一次有机会再回到广州,这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正佳圆桌计划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讨论。

我这边是汪建伟老师,他来自北京,何岸老师、陆兴华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李振华自己人就介绍说了,还有秦思源、黄小鹏老师,我估计有黄老师的学生,这是庄辉老师。

这一次选择艺术家的理由特别的简单,上次没有参加的全部一网打尽。

我想这一次的探讨和上一次的探讨有一些不一样,一是上一次这些艺术家没有来进行讨论,这是一点,第二,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正佳计划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了,作品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在1个多月之后让艺术变成了一种发生。

今天谈的“发生”是生活本身是一种发生,另外一种生活和艺术并列在这种生活里面成为了一种日常,今天谈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的发生和艺术的发生以及他们的距离,或者他们之间如何产生说不清的关联,这种距离正是我们要去进一步探讨的,也是艺术家的大本营就是在这距离之间。今天我是进行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我将时间交给各位嘉宾和艺术家,没有任何的秩序,如果说按照原来的计划的话,一个一个说的话就有点像“报幕”就不太妥当,时间非常自由的交给每一位艺术家,刚才陆老师也很快的转了一下,我们到这里已经了解展览了,您是第一时间刚刚看到这个展览,您给出的建议可能没有经过哲学的清洗还很生冷,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陆兴华:原来我是哲学老师,先把日常生活的艺术讨论这几十年的讲一讲。

刚才我看了展览,有一半的艺术家是我认识的,他们讲过这些事情,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空间,空间关系处理得很好,对于商场内行走的人的角色把握也很恰当。

艺术家不是说对观众和艺术之间有偏见,我个人理解艺术家可能认为艺术观众的角色也是有在改变的,顾客的角色的改变也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观众变成看你的作品,或者顾客变成观众来看的作品或者观众变成某一个角色来看你的作品,都需要变。

我刚才在想,我的这些朋友们有没有考虑清楚作品放在商场里面,你走过面前看作品的人是需要一个转变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考虑清楚。这个艺术展览的场地我觉得非常好,大家主动的迎接这个挑战,我很担心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如果是想“把商场里面的观众变成我作品的观众”,我是不对的。

姜节泓:您认为他们应该改变还是不应该改变。

陆兴华:我认为顾客改变成观众还不够,现在讨论作品的时候作品面前是一个小广场,到里面的人不是观众,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政府运动或者新的运动团体,因为他们的角色是在变的,而不是这里10个人过来10个顾客变成观众,不是这样,我很害怕我的朋友们的作品放在这里会变成这种功能。

姜节泓:可能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们首先谈到了一个体系内空间的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所有的观众面对这个作品的是有备而来的,他知道进入这个门叫做美术馆,我面对的将是艺术品,无论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判断它是好的艺术品还是坏的艺术品。但是在这个商场里面是没有准备的,我们希望把经历作品的过程变得更加纯粹,而不是面对一个作品我怎么接招的问题。

汪建伟:其实我回去写过一篇文章叫《事件大于展示》。我的感觉是,经历方案实施到现在,艺术的日常和日常的艺术,艺术家和公众的意见实际上是见不到面的,但是基本上有一个空白的地带,我对这个地带特别的感兴趣。

举个例子,如果双方都进入这个空间,这个空间有个既定的规则。这是个商场,不会因为艺术家进来而专门调整营业时间,也不会因为艺术家作品在这里就会调整为展览的时间。两个方面共享时间的时候就会变少,这就会产生一个空间。

第二,艺术家和观众都承担了两个角色,第一个是可以看得见的,观众到这里是购物者,所有人来到这里首先不是观看作品的,观众的角色是一个购物者,那样符合商场的规则。艺术家到这里也必须符合商场规则,因为他不能把这个地方暗示告诉你这是艺术品,但是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双方都有一个角色不能见面,观众是如何由购物者,从众多的物品中把它摘出来变成了艺术品,如果不完成这个转化,这个作品放在这里算是无效的,他从你的作品里面过,但是他的认知没有打开,他作为购物者路过你的作品但是他不是观众,艺术家也面对这个空白,他完全清楚自己是做什么,完全完全清楚自己的作品和商品和是不一样的,但是商场打开的时候他也有一种无能为力,他对于观众的改造或者这些人是否成为观众他完全无能为力,有意思的是看起来我们见面了,商场、美术馆、日常和艺术,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空白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就是建构所有自身之外经验的最佳场所,我觉得可以用事件这个例子来解释这个东西。

首先双方都搅乱了正常的秩序,在商场出现的所有的物都脱离了以前的正常的秩序,而且还不能够用双方的规则来判断它的,不能说它不是艺术品就直接是商品,也不能说它不是商品就是艺术品,所以第三者在场的空白空间是事件发生的最佳空间,而且在这个空间里改变了双方已知的认知都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搅乱就出现了,这种搅乱我认为就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我们谈的不是已发生的事,而是这两个事情直接提供的是对尚未到来的事件的环境,这是我所关注的事情。

陆兴华:汪老师说过当代艺术和日常的关系,日常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讨论了很多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当代艺术拿回日常生活中,去改变它。一个苏维埃的导演说电影不是拍好给观众看而是电影这个做法改变了村庄居民的生活。是日常生活改变了文艺还是艺术来改变日常生活,这是一个老问题还在这个展览上,所以汪老师的态度和我本人的态度很接近,就是用当代艺术干预日常生活的做法是不利的,如果我是写生,把这些东西画进作品里,然后放在房子里面。

我稍微回顾一下历史,法兰克福学派里面1967年有一本书叫《日常生活的实践》,他们把这个话题讨论带到了很高的层次,围绕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观点依然是有效的,日常生活先要改变才能够去观赏生活。

秦思源:汪老师和陆老师说完以后感觉我说什么都不太到位,我作为艺术家先把调子降低一些。汪老师说日常生活是一种事件,可能会发生一些误区或者空白,可能会跟事件有关系,我同意,但是事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对于我而言一个事件也好还是一个人也好,事件之前和事件以后是不一样的,会变化。

就个人来说,在这种环境偶然的接触艺术,因为他们是购物者,观众是有意图的观看艺术,他们脑子里面为了想看艺术而去看懂它,但是在商场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偶遇,他们是购物者而不是观众,购物者是另外的脑子进入商场,这个脑子是购买商品的脑子,在这个偶遇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些敏感的人,偶然的发现艺术的话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而他不是专门为观看艺术而来的。

作为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来说,这里面做这个展览最有意思的层面,可能很通俗,但是我认为这是很意义的,因为我以前也不是做艺术的,我以前也是不喜欢当代艺术,为什么从不喜欢当代艺术然后进入当代艺术?是什么把门打开了?打开这个门不是说有方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于美术馆这个展览得一些人有效,对一些人是无效的,大部分人肯定是这样,但是哪怕整个展览的过程中对于一两个人有效,那么这种展览就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某个作品有实际的意义。因为每个作品都不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很难说。但是偶遇的某个事件的可能性对于我而言是最有意思的。

另外,考虑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艺术家曾经说过要有一个态度在里面,对我很有影响,一个是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把生活作为一个作品,他们真的是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整个行为是一个仪式化的行为,他们吃饭、穿的衣服都是一模一样,走出去也是搭配的,他们吃饭每天都是仪式化的,做创作化的方式也是仪式化的,做展览也是仪式化的,他们作为活雕塑的作品出新的时候也将生活做成活雕塑,当然这只适合于他们做,这是艺术和生活结在一起,我说它帮助我并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艺术和生活是否需要这个的高度一致化才是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不能,就像一个艺术家做这个作品就是给自己做的,不能说帮助别人给一个提示,我们这样生活所以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他们的愿望,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跟艺术在一起,作为一个标语也好或者重复的圣语也好。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