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并不像艺术市场中神话那般伟大 需冷静和客观评价
0条评论 2013-07-04 17:16:44 来源:画廊杂志 作者:徐子林

《10.1.68》

《10.1.68》

赵无极的市场价值

从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来梳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脉络,即使我认为赵无极的艺术价值未能达到像艺术市场中吹嘘的那么高,但由于其出色的市场运作,依然能让赵无极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继续稳中有升。同样,深入分析赵无极的市场轨迹,对诸多后来者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分三个阶段剖析赵无极60余年来,对其作品市场运作的高超技巧和把控能力:

一、一级市场基础牢固,藏家分布广泛(1950--1985)

赵无极初到巴黎,就和画商关系密切,比如巴黎画商皮埃尔·罗艾在1950年一次性购买12幅赵无极的画。通过诗人亨利·米修(Heni Michaux,1899--1984)的介绍,和巴黎勒伯画廊合作。1958年以后在美国和库兹画廊(Kootz)合作,在法国和法兰西画廊(The Galerie de France Paris)合作。

在整个1980年之前的30年间,赵无极制作了数量繁多的石版画,并在多个画廊展出和销售。合理的价格,唯美、诗性的画面,赵无极通过版画大大拓宽了收藏人群的广度。而法兰西画廊是赵无极提升声誉的最重要画廊,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美术馆举办的赵无极个展多是由该画廊推动,包括1975年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The Galeries nationals du Grand Palais)举办的赵无极个展。

1980—1985年,是赵无极最初开始国际化的重要几年。1981年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随后又在法国、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举办画展。1983年赵无极在台北台湾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画展。

从1980年代以降,赵无极开始对亚洲,特别是台湾华人收藏市场开始加倍关注,其一连串颇具影响力的推广为其打开台湾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此时的台湾艺术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