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作品
三、重返艺术史:面对质疑与重新书写(2013年以后)
曾经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艺术家,都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何在一个不断被重新书写的艺术史上,仍能保留一席之地?这方面的重新书写包括吴冠中(1919--2010)、赵无极、陈逸飞(1946--2005)、范增(1938-)等人!虽然我们今天的诸多理论梳理工作受到多方资本和政治的影响,甚至有些艺术史家已经沦为资本和政治的家丁和门客,然而这些因素仍然不会影响严肃的艺术史书写进程,不过需要些时间而已。
这些生前极具操作能力的艺术家,自然会考虑到身后事,比如吴冠中,在身前将大量作品分别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就是为了避免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的波动,从而影响其历史地位。赵无极也同样,早在1979年就开始向法国国家博物馆捐赠80余幅版画,设立永久性陈列馆;并且和建筑师贝律铭(1917-)长期合作,在贝律铭设计、负责的诸多建筑中配套赵无极的作品;生前举办大规模回顾展……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方便以后确认其艺术史地位的辅助手段,然而这些运作都只是世俗浮名,而无法从本质上影响到艺术史的梳理,关于赵无极的艺术史地位,本文在第一部分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赵无极2013年及以后的市场表现,我想有两股力量会在数年乃至更长时间对赵无极的市场进行精心呵护,其中最“务实”的就是投资资金。在2010年、2011年,由于艺术基金、投资性质的热钱对赵无极的作品进行了囤货,造成这两年价格上涨迅猛,特别是2011年尤甚。2011年总成交额达到1.196亿美元,作品成交均价达到996,426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作品上拍量也是历年最高,达120件,成交率达94%。同时创造新的价格纪录,《10.1.68》(82×2925px),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中,以885万美金(6,898万港币)落槌。同样需要关注的是,超过千万港币(约150万美元)的有21件,在500-1000万港币之间有15件。
所有的这些数据都昭示着赵无极的作品市场进入狂热暴涨阶段,然而就在2011年即将步入岁末之际,这件破纪录的《10.1.68》的买家是“山东泰山文交所”女商人任春霞,后因欠款而被香港苏富比起诉(详见2011年12月24日《华夏时报》“泰山文交所再爆黑幕,被疑空手套白狼”一文)。由此揭开2011年数额巨大的热钱席卷艺术市场的内幕,其中赵无极则为热钱炒作的重要标的。
这一轮被国内基金、游资热钱或其它金融机构快速推高的行情,在两三年以后(国内基金、热钱捂盘一般2-3年),也就是在2013、2014年前后,这些短期投资性购买的作品会集中返回到市场中,这些当年高价位斩获的果实,再度送拍的时候能如愿溢价、翻个一番吗?至少在2012年,伴随着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市场信心已经无法再现2011年的火热行情。2013年4月,赵无极辞世,业界掀起一股追思画家的热潮,这些题材能让赵无极逆市而上吗?我们拭目以待!
其二就是华人民族情结。“回流”这一名词在国内叫的非常火热,听的多了就变的顺耳,就不再反思其中的意思。然而历史是不断被修正重写的,那些遭遇各种坎坷命运的艺术品本身就传承着它自身的所有记忆,包括远走他乡,同样,这也是传播、融合多样文明的一部分。
2013年赵无极辞世以后,国内出现所谓赵无极作品回流亚洲的说法。从艺术本身而言,我并不认为赵无极的艺术只属于中国,甚至他更属于法国,因为赵无极不仅加入了法国国籍,而且艺术探索的成熟期也是在法国完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赵无极作品回流,只是一个利用华人民族情结,进行的商业促销和炒作的由头,
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对赵无极作品全部拍卖交易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交易数量上看,法国位列第一,占据41.03%,香港14.06%,美国8.94%,德国7.68%,瑞士6.86%,英国6.72%,中国台湾3.96%,中国大陆2.8%,比利时2.03%,日本1.88%。单从这一组数据看,赵无极作品国际化分布非常完美。
再从交易金额上看,香港56.17%,台湾14.93%,法国12.92%,中国大陆8.46%,英国4.09%,美国2.65%,瑞士0.31%,德国0.13%,加拿大0.08%,西班牙0.08%。把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相互参照的时候,就会显露赵无极的真实市场情况:首先,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基本集中在华人手中,即使所有权在其他国籍人手中,买进卖出的通道依然被华人掌控;其二,所谓的国际收藏分布均匀,不过是在其它国家散落一些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版画作品,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分布非常集中;其三,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地,赵无极作品交易冷清;其四,赵无极作品已近不存在回流一说,而只是要从台湾、香港“回流”到大陆而已。
如此深度分析赵无极的收藏市场,抛开花里胡哨的运作手法,放下东方不败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仍然忧伤地看到,那些处心积虑的“华人”最终还是要把赵无极“回流”给中国大陆,而现在的最后一棒,就是等待国内藏家了。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