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绘画精神——珍妮特•麦肯锡博士
0条评论 2013-07-30 11:03:1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1.FACE UP: 来自澳大利亚的当代艺术,国家画廊,柏林现代博物馆, 2 October - 4 January 2004: www.studio-international.co.uk

2.Janet McKenzie 珍妮特•麦肯锡 , 澳大利亚当代绘画 , 梅塔森塔 / 麦克米伦 , 墨尔本 , 2012.

3. Claire Roberts 克莱尔•罗伯兹 , 《他者史:关氏寓言中的当下世界 》,《一次展览的文本 》 野牡丹 , Powerhouse 美术馆 , 悉尼 , 2008.

4. 杨炼 , 《雁对我说》, 2006: www.yanglian.net

5. 杨炼 , 《走出后文革》, Moving Beyond 展览文本 , (2012-3)

6. 两个帝国之巅 – 徐龙森 , 罗马文明博物馆 , 罗马 , 2011 6.22 – 7. 24

7. 简 斯图亚特;“看展:徐冰的艺术语言 风景 / 观风景”阿什莫利博物馆,牛津大学 2013 年 2.28-5.19www.studio-international.co.uk

8. Simon Leys 西蒙•利思,“还有一种艺术:中国书法”,《无用的厅堂 》, Black Inc Publishing 出版,墨尔本, 2011, 263 页


9. 同上 , 259 页


10.Britta Erickson, 布丽塔•埃里克森 ,《边缘之上,中国当代艺术家遭遇西方》,坎托艺术视觉艺术中心(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 - 美国)2005

11. 杨炼 : 《空间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压力和当代出路》 伦敦 , 2008

12. 同上


13. 利思 , 《中国人回顾过去的态度》,同上, 第 239 页


14.Claire Roberts 克莱尔•罗伯兹 ,《 艺术的友谊 : 傅雷和黄宾虹 》香港大学出版社 , 2008, 44 页


15. 同上 6 页


16. 利思 , 同上 241 页


17.F.w. Mote F.w. 莫特 , “中国城市千年史:在苏州的形式,时间和空间概念”,《赖斯大学研究报 》,59.4(1973),利思引用,同上 ,第 241 页

18. 在杨炼的诗歌里,雅各•爱德蒙,认为,“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无休止的动摇使得比较文学的当代途径备受迷惑,而流亡的漫游者则提 供了一种替代。我用“流亡中的漫游者”的说法,所指欧洲现代性的样式,“漫游者”与中国当代诗歌”,尤指诗文周刊 “桂花”(“鬼言 / 谎言”)由中国诗人杨炼 1989 年“六四”之后,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流亡时创作。”“杨炼:流亡的漫游者”,《比较文学》,杜克大学出 版社,(俄勒冈大学)。 第 62 期,第 4 号:376:398,2010。.


19. 《绘制两个世界》 ,邓迪大学 苏格兰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联合绘画项目(2012-2016 年)的协作。第一次展览:“珍妮特•麦肯锡:上船: 绘制两个世界”2013 年 3 月 - 4 月,郎福, 墨尔本


20. 珍妮特•麦肯锡对尚扬的访谈,北京,2012 年 4 月,杨炼和 YOYO 翻译


21. 徐冰,由 Jerome Silbergeld 杰罗姆 斯贝尔格德 引用,“天书:徐冰”,2003 年 2.15- 5.18,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2003 在“天书”里,艺术家创作了 4000 个字符,并用手制木刻,活字印刷的方式,平铺在地板上,或悬挂在天花板上展示。卷帙浩繁的文字传达 了古人的智慧,但其实是不知所云。


22.Shelagh Vainker 舍拉•万克,《徐冰的艺术语言:风景 / 观风景 》,阿什莫利博物馆,牛津大学 2013.2.28-5.19,第 124 页


23. 同上,第 117 页


24. 徐冰,同上,第 125-6 页


25.Angelo Capassi 安吉罗•卡帕西,徐龙森:两个帝国之巅 ,罗马文明博物馆,罗马,2011 年,第 16 页


26.2012 年 4 月珍妮特•麦肯锡在南京对刘国夫的访谈


27. 关晶晶,珍妮特•麦肯锡 2013 年 5 月的电子邮件访谈


28. 杨炼,“追求 Canonism:徐龙森的山水画”,2012 年


29. 高士明,“没有太高的山:景观和徐龙森的超大型山水实验的危机”:www.xulongsen.com


30. 范迪安,“继承传统,拥抱现代性”(目录),同上,第 30 页。


31. 杨炼,“追求 Canonism”


32. Capassi 安吉罗•卡帕西,同上,第 17 页


33. 高世明,同上


34. 同上


35. 罗素,《中国的问题 》,乔治•艾伦,1922 年,第 9 页


36. 同上 “目睹了中国军阀动荡,示威,罢工,无时不在帝国主义的威胁 - 罗素非常同情,感同身受。中国人读罗素的部分原因是想知道自己 应该怎么做,部分原因是因为要以古鉴今的反省自身。


37.Peter Zarrow 彼得•佐罗读罗素的《中国的问题》,中国节拍,2008 年

 

【编辑:李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