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我感兴趣的是对现成的所有秩序表示怀疑
0条评论 2013-08-02 14:28:3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桑斯:但是你在我们这边的项目有一种颠覆戏剧的感觉。

汪:我会把它按照我的思维方式做成一个暧昧的空间,因为我对暧昧这种东西很感兴趣,我认为好的作品总是让人要停留一下,他会努力地去判断这个东西,而不是说我一秒钟就得出结论。我觉得,也许这个东西很有力量.

桑斯:但是有的时候,暧昧是一种失败,是一种倒塌。

汪:我觉得这个界限非常非常微妙。

桑斯:就像我们生活的每一秒其实都很脆弱。

汪:敏感和脆弱。如果一个艺术家敏感,他离脆弱就很近。但是,作品如果仅仅是脆弱是不够的,所以说,暧昧跟不清楚也是很近的。我觉得,暧昧实际上是要制造一个意义,它不是传统的意义。

桑斯:我想到中国的地震,那些倒塌以及你的影像中的倒塌……

汪:你知道,已经有好几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这个作品应该改一个名字,叫《预兆》。但实际上,我的影像要先建立一个封闭的系统,你可能会注意到我的影像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展开的,而且它是一层一层地覆盖的,但谁也覆盖不了谁。倒塌对我来讲意味着一种外部的力量,如果说真有象征意义的话,它就是象征很多改变来自于一种外部的力量,艺术、国家、知识,都是这样的。

桑斯:你觉得中外的哪些艺术家,或者哪一位艺术家跟你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理念比较接近?

汪:我觉得有很多知识跟我有关系,一些观念和他们的思想。但是我也会注意到,有些艺术家是怎么不断地打破他的现成的经验,比如德国有个艺术家叫Laiber,他收集花粉。实际上这样的艺术家是我比较欣赏的,因为他的所有的观念是来自于其他的知识,他同时打开了更多的视野,他对语言使用很克制。我喜欢的艺术家不是在美术史这个体系里很正确的艺术家,而且我经常觉得,有些不是学艺术的艺术家倒经常会产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包括马修•巴尼,很多人把他当成一个明星,但我实际上对他的思维方式感兴趣,其实我对他的作品的视觉效果没太大兴趣,我很注意他的思维方式,他研究身体与训练、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他的观念来自于科学。这是我注意到的一些艺术家,可以给艺术带来某种可能性的艺术家。

桑斯:在中国,你有没有在一个不正确的场景里执着于正确性的精神方面的导师?

汪:我的导师是各个学科的朋友,他们是学者、科学家,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比如中国最好的知识分子汪晖。还有一些人是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比如我读过福柯的全部著作。我愿意把中国的这样的朋友介绍给你,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是有可能性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产生的当代艺术是我有兴趣的。

桑斯:所以我们应该请这些人过来。

汪:是的,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需要超越艺术的连接体,就是各种知识在交流当中产生的观点;在这样的状态里,艺术家怎么去做自己的作品,他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呢?最后是如何把这样各种知识产生的行为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台。

 

2008年于汪建伟工作室

——《当代艺术家丛书》吕澎主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