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自在——向京与朱朱的对话
0条评论 2013-08-15 15:01:3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朱:为什么?

向:作为女性有太多困扰。美国中学里有个课程,就是让学生回家以后脱了衣服,站在镜子前面,一直注视自己,直到能够接受自己,接受作为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做作品就如同这个过程,我慢慢地艰难地认清一些事实,并且接受,并且理解很多东西,然后可以思考,这批作品对我自己的意义也很大,而由于深入,引导他者的思考理解也会很深入。

接受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是妥协,而是自觉,自我觉悟。有体验的自觉过程更有便于传递的真切感,这样很像一种救赎。

朱:那件《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的灵感源自什么?

向:就是我刚才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有几件吧,这件是最重要的,我在里面寻找温暖。

朱:据说是来自公园聚会的场景?

向:我喜欢拍照片,经常在春天的时候找一些人去学校旁边的公园给我做模特。有一次找了几个学校里的女学生,她们互相不怎么认识,开始在一起的时候还挺拘谨,女孩都很温和天真,一会儿,相互就熟起来,聊天、嬉笑,女孩之间很容易有身体的接触,我在隔岸的相机后面,距离有点远,她们也不知道我在干嘛,慢慢放松下来。我看着镜头里的女孩,真的有种莫名的感动,一树桃花下,清风吹过,落英缤纷,女孩东张西望,相互偎依。

朱:怎么会在创作中转化为一圈洗脚的女性?

向京:肌肤相亲的关系经常让我觉得很温暖(和性无关),那情景只是个引子。后来在想具体作品的时候——她们那天坐在水边——我想到水的题材,我又想起小时候和弟弟一起洗脚的情景,里面也有一种情感的东西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所以做了一圈洗脚的,有种非日常的感觉。

朱:仪式感?

向:不是仪式,是超越日常,谁会没事看到一圈没有头发的裸体女孩在一起洗脚,这种情景的设定让人从日常中抽离出来,去理解里面抽离日常的情感化的东西。有很多表达方式、语言方式我觉得是在当代艺术里面被否定的,但我还是觉得可以用,恰恰只要传递到位。

朱:这件作品是否被你看成自己的女性主题表达的结尾?

向:没这么想过,不过你这么说也可以。另外的巨大的《敞开者》这件应该是这个话题的终结版,也可以说是另外的线头。

朱:怎么理解?

向:《敞开者》是这个系列里唯一非性别题材的一件作品,它可以说超越了性别,里面也讨论了一些有关东方美学的东西,这些都是以后可以继续的。语言上也有一些试验。

朱:这与你最近这个阶段的创作有关吗?能否透露一下?

向:有点关系,可以说从这件作品开始我想要找到一种东方式的造型语言。

朱:语言上的实验?

向:现在我做的杂技这批,有些部分是从这个线索开始的,造型上,包括精神状态上。我上学、做作品用的技术和语言都是西方来的,有时会有习惯,审美上很明显。一段时间想这个问题,又不想仅仅做表面的改变,可是实质又是什么呢?我其实现在也没有答案,只是在试,慢慢试。

朱:你受过哪些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让•穆克?

向:没有什么具体受影响的艺术家,只有一些我喜欢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文学和电影的作者。当代艺术越来越缺乏营养和想象力,好的艺术家很少,这个时代又是快餐的记忆,大家都追求一时的有趣而不是艺术的永恒性,艺术和设计越来越像。

让•穆克就是一种类型的艺术,刚出来的时候觉得很惊人,因为技术极端,在中国他特别出名,我觉得是因为中国学院教育让很多人迷恋技术,看了他的原作之后,觉得技术是挺牛的,但简单了。所以他做了,别人最好别做了,后来又出了几个和他很像的,也没什么意思。技术就是会有个制高点的问题,有极限,艺术应该是没有极限的。

朱:那么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最缺乏的是什么?你是否就自己的创作对此做过针对性的反驳?

向:缺营养,我们都是没有文化根源的人,树立的敌人太多,而血液的养料不够。中国人擅长拿来主义,而且还是机会主义的拿来,信息化的时代加强了拿来的便捷,也助长功利。很长时间里我在想这个问题,但也没什么结论,这事还真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不是一代两代艺术家能解决的,但意识到就可以一点点努力,首先自我要求吧。其他还有一些具体的,前面都有说过,比如我想证明艺术始终拥有脱离强大的阐释机制而成立的属性——一种可感知性。

朱:平常时你爱说“老灵魂”,你是用它来指?

向:前两天终于看了《非诚勿扰2》,大家都假装步履轻盈妙语连珠,每个人性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黑洞,面对死亡,估计人们都期望像香山那样,在丧失生的尊严之前完成那优美的纵身一跳。知生死的都可以叫“老灵魂”了,我还是觉得艺术要有社会担当,不能完全在自我里面,否则是个空虚,仪式感、俏皮话、刻薄话、愤青都是个空虚,说服不了自己,还是要无恙地绽开一个足够灿烂由衷的笑容,积极的笑容。

很多东西还和想象有关,我希望艺术是可以显现精神世界的方式,建造一些超出我们经验的事会很有意思,也很难。我讨厌自己思考的状态,去年年底一段时间停下来,就是觉得自己傻逼,人一思考,就离神很远,我还是要有神力才能搞艺术啊!所以这个真要慢慢试,不是用脑子能解决的问题。

2010年

——《当代艺术家丛书》吕澎主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