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国旧币 说历史变迁
0条评论
2013-11-29 15:33:17 来源:松江报
袁世凯倒台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几乎各个派系都印制自己的货币。如图中所示,东三省官银号汇兑券,以及在山西印发的兑换土货券等,就反映了军阀对抗中央的一种局面。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收回纸币发行权,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统一发行法币。同时,限制各省地方的币种流通,并以法币兑换回收,反映了国民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得以加强,国家趋于稳定。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时有国民政府的法币、沦陷区的日币及军用票、伪满洲国的纸币、汪伪政权的纸币,中间有多少货币间的战争,今人只能从浩瀚的史料当中了解到一鳞半爪了。但是,这些货币的面额,从民国初期的五元、十元,到抗战后期的数百元、上千元,可以大致看出日军侵华对中国经济的损害。而1945年,苏联红军赶走日本关东军后,同样用一百亿元的军用票掠走了中国大量的物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悍然挑起内战,消耗了巨额的社会财富,引起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法币急剧贬值,面额开始大到上万,甚至上亿。单看图中的货币,就知国民党政府已经难以维系。虽然,国民党当局为挽救危机,特发金圆券、银元券进行物价管制,但最终不能挽救物价的飞涨,进而导致市场流通的崩溃。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价格都要4亿多金圆券,国民党政府还能不灭亡吗?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