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珐琅彩梅花纹盘
雍正珐琅彩:诗书画瓷俱相融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虽然雍正皇帝在位只有十一年,但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制作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乏精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
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时期制造的珐琅彩瓷器最多,最主要的一批是雍正七年景德镇御窑厂送来460件白釉瓷器,这些瓷器,除六对瓶外,其余都是盘、碗、杯,从当年起,直到雍正皇帝去世才陆续画完。雍正瓷胎画珐琅器不但采用了自制的珐琅颜料,而且画面风格也彻底摆脱了西洋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完全中国化,白地上描绘工笔花鸟、山水,如同纸绢画一样,极为雅致。
雍正时期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彩绘图案日趋丰富,并且在原先单纯的缠枝花卉图案基础上增添了多种纹饰,以花卉翎毛最多,山水其次,人物亦偶有出现。雍正珐琅彩瓷器的最大特点在于,在画面上配以与其意相对应的题诗,而且书法极佳,并在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者抹红印章。妙趣更在于,其印文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的内容相呼应。所以称雍正珐琅彩瓷器为真真正正的诗、书、画、瓷相融合的艺术绝品。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帝王秘玩 乾隆时曾大集中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制作技术更臻于完美。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三年之后,宫廷造办处制造的珐琅彩瓷器开始逐渐减少,而全部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御用瓷器。
从康熙末年至乾隆三年,20多年间宫廷造办处制造的珐琅彩瓷器,成为深受三代帝王喜爱的宫廷秘玩,特别是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命令将宫中的珐琅彩瓷器400件全部配制楠木匣,珍藏于乾清宫端凝殿左右屋内。这是珐琅彩瓷器唯一的数量最大的集中点。每一件或每三件盛放于一木匣内,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数百年来这批瓷器一直完整保存,其中300件在抗战时期南迁,后于1949年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同清廷的命运一般,珐琅彩瓷在乾隆朝开始由盛转衰。皇帝的兴趣转移,社会经济每况愈下,与此同时,景德镇御窑厂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于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督陶,御窑厂烧瓷质量下降,很难有大批可供画珐琅选用的上好素胎进呈。珐琅彩瓷逐渐销声匿迹,失去了发展机会。
编辑:陈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