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葵口碗
D22.5cm H8cm “大明宣德年制”款
RMB 6,000,000-8,000,000
备注: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所不载”,永乐时期的帝王业。
十五世纪初始,大明皇朝业已覆灭蒙元,再经靖难之役,确定了永乐皇帝朱棣的绝对权力。作为世界强国的明初政府,在国富民强并拥有先进航海及造船技术的坚实基础上,这位成祖文皇帝具备一种受命于天、复兴华夏道统的强烈使命感。迁都北京始建紫禁城,编纂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差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成为永乐年间的三件大事,其时中华文明的影响延续至今。“皇威”与“皇德”促使永乐帝对“四夷慕圣德而率来”产生了强烈的追求。自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抵达爪哇岛,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这其间共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航行,最远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谓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而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不同的是,中国的航海之行是明朝政府发起的对外世界的探索,并且此行为是非掠夺性的,重在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令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友好往来遗泽至今。航海时代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使中国15世纪前半期这段历史,讲述了一段非凡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中,瓷器因其远胜丝绸、缎匹的易保存性,得以在域外大量传世,成为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真实有力地证明了彼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以及明代青花瓷所拥有的广阔海外市场,成为风靡西方的时尚,甚至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笔下青花的禅意之境。
郑和的七下西洋的同时,更是给我国开拓了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二十多年的航海探索,不仅仅与别国构建了和谐友好的邦交关系,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明展现于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让明代的瓷器名扬海外,为明初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明朝政府对手工业的扶持政策之下,外销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得注意的是,当时处于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又一个高潮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郑和下西洋持续了近30年,所到之处,大多是伊斯兰文明流行的区域。
中外文明的交融,赋予了永宣时期青花瓷以独特的风格,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同吴仁敬、辛安潮曾在《中国陶瓷史》中的评论:“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和,于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其中的“异样之精彩”,便是伊斯兰文化的异域风韵,使青花瓷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以“大明·格古”专场三件明代初期的青花器为例,在装饰风格上,【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斗笠碗】及【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三者皆以各式花卉、果实图案为饰。
永乐一朝窑事兴盛,上承宋元,中泽宣成,下启康乾,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其中青花一项,尤为精绝,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本件“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即为永乐御窑之无上隽品。本品高36.5厘米,为永乐青花梅瓶之大器,端庄典雅,挺拔饱满,外壁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肩部以双勾技法绘饰仰覆如意云头,内绘各式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为上下交错的十组折枝花果纹,诸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等。花头饱满硕大,勾画婉转流畅,花卉者芬芳盈枝,风姿绰约,果实者饱满丰硕,寓意吉祥。绘画运笔苍健,点染深沉,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颇有明初宫廷院体画家孙隆没骨折枝花果画的风范。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艳,铁斑深沉,为苏麻离青之典型用料,表现出发色晕散效果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胫部绘就变形蕉叶及细密的卷草纹,布局紧密,又与主题纹饰疏朗清雅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底部浅圈足,胎质细腻,抚之光润如玉,极见永乐御窑品格。类似作品可见于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及瑞士玫茵堂收藏,存世相似范例不超过四件。本品黄釉细腻晶莹,然与明初宣德黄釉不尽相同,且前所未见永宣黄地青花立件传世,故或为清雍正御窑所加。在艺术市场上,永宣梅瓶历来备受藏家珍视,一直是市场追逐之热点。2011年秋,来自于瑞士玫茵堂的一只与本品大小及纹饰均相符合的永乐梅瓶以1.66亿元港币的高价成交,2014年春,尺寸器形相对本品为小的一只高约28厘米的永乐青花梅瓶在香港亦创出4828万元港币的佳绩,又如2008年美国纽约戴张萍英基金会收藏的一只永乐甜白釉暗刻龙纹梅瓶也以2299万人民币的价钱落锤。黄地青花创烧自宣德御窑,可谓开启后世低温色地装饰御瓷之先河,影响深远,于雍乾御窑亦为名品,而本品所施黄釉色泽匀净明亮,极见精准细致,青花如嵌饰其中,具有典型的十八世纪特征,由其精良的填色工艺揣测,此加彩似应出自雍乾之际的御窑厂,是雍乾二帝对前朝佳器踵事增华的一种体现。本器为法国资深贵族藏家旧藏,曾在其宅邸之中作为灯座,幸胎体釉面保存基本完好,难能可贵。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黄釉或为清雍正朝所加) H36.5cm RMB 12,000,000-18,000,000
备注:1.法国重要私人收藏;2. Pierre Pierre Berge & Associés (Paris, France) Tableaux Mobilier & Objets d‘art,2010.12.15,Lot218
此瓶以各式花卉、果实图案为饰,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等果实通过有序的布局,使各纹饰比例协调完美,起伏的节奏将空间布满。这种以植物花卉为主题的特色,也符合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以植物和图案装饰为艺术主题的美学观。将带有延续性的枝叶、充满生机的花果勾勒于器表,这种寓意纯洁高尚的装饰效果,深受帖木尔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喜爱。再者,永乐皇帝北修紫禁,六下西洋,亲征漠北,编纂大典之余,更疏浚大运河,沟通南北。大运河的疏通和造船业的空前发达,使南北交流日益迅捷,帝国广大疆域内的各地四时花果齐聚于皇帝御前。故而岭南的荔枝、江南的枇杷、西北的葡萄、中原的石榴等,方能同时出现于永乐青花梅瓶之上。
永乐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社会经济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繁荣之景。明宣宗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花鸟,这也增加了瓷器彩绘造型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如传世《三鼠图卷》中的红荔、《松云荷雀图卷》中的松荷花草、《瓶中富贵图》中的牡丹,无不臻妙。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