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东京学习院大学第一个学习哲学的女人。经过剧烈的现代性改造,她说自己身上依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比如,她需要并且赞美男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神秘”的东方思想、哲学和文化传统和她一起漂洋过海抵达美国大陆;她把生活过成一面恣肆的旗帜,和一切陈规惯例划清界限。她是艺术界的明星。她的作品带着激烈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并且具备随时转化为现实政治行动的能量。
图:小野洋子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她的个展《金梯子》的展览现场。这是《出口》 摄影:小武
小野洋子来的时候,北京正陷入另一轮雾霾。人们担心这会给她留下坏印象。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仍然敏感于他人的批评。举行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并不大,得到消息的记者也不多,工作人员提前提醒大家注意稍后的流程和礼仪,摄影记者的位置在后排,文字记者坐在前面,台上铺着白布,座位还空着,一切都妥帖、肃穆、窗明几净。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氛围和铺垫,当她姗姗来迟的时候,大家看起来习以为常,似乎很平静。
展览现场,《马桶遐想——电影三号》 (“小野洋子: 金梯子”,林冠艺术基金会 ,北京 2015,摄影:雷坛坛 ©2015 小野洋子 ©林冠艺术基金会)
她居然和照片里的样子没有区别,个子矮矮,一身黑衣,戴着帽子和墨镜,基本没有因为真人的出现而带来新的外貌上的信息。她今年已经82岁了,整个人的状态却远远年轻于这个数字,尤其是眼睛。那副被切割成菱形的墨镜挡住了她的脸,只有眼睛露在外面,配合着她脖子和身躯的扭动,灵活地注视着现场每一个动静,哪里发出声响她就会望向哪里,包括主持人、翻译、提问者,一刻也没有停。只有当她又把眼镜提上去,由眼珠带动的活泼的全身运动才会停止,仿佛她与世界联系的通道暂时宣告关闭。
展览现场,《愿望树》 (“小野洋子: 金梯子”,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 2015 摄影:雷坛坛 ©2015 小野洋子 ©林冠艺术基金会)
果然有来自英国的记者问到关于女权状况的问题,她没有直接批评,甚至反驳说,她愿意谈论人民而不是政府。“接受比批评更重要,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他人”,她在许多场合都释放了对中国的善意。“我喜欢中国,也尊重中国”,她还历史正确地提到,日本文化中有许多部分都源自中国。一个被她反复讲述的故事是,她儿时就读过《三国志》,但对其中暴力、血腥、权力斗争的部分并不感兴趣,更关注里面的人物是怎样使用智力,而另外一本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很早便让她感受到中国文化里天生的幽默。她意识到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形象是缺乏幽默感的,她对这种因文化隔膜而产生的刻板印象表示警惕,“西方世界在戏弄中国和日本,让我们彼此争斗,最后两败俱伤。”
在后来的活动上,我们得知她并不喜欢长城,理由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东方建筑充满了冲突的意味。导游告诉她,北侧的人来进攻,南侧的人就在防御,这让她想起自己一件名为《玻璃窗》(A Hole,2009)的作品,一颗子弹从玻璃中穿过去,观众站在一侧就成为开枪者,站在对面就成了受害人。“世界不能继续这样下去,立场决定一切。”这个依然乐意穿低胸和透明外衣的女人,成为东方哲学的代言人,她认为亚洲思维更加高级,因为它柔和、相对、包容一切,“妥协比抗争更重要”,这和她相信女性的力量比男性更高级是一个道理。
这并不是因为她来到中国客随主便,在纽约成名的小野洋子毕竟来自日本,而且,她是在东京学习院大学第一个学习哲学的女人。经过剧烈的现代性改造,她说自己身上依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比如,她需要并且赞美男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神秘”的东方思想、哲学和文化传统和她一起漂洋过海抵达美国大陆,以铃木大拙的禅学讲座为例,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美国艺术家、音乐家的创作。来自日韩的白南准、小野洋子、草间弥生等艺术家就是此时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