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美术馆展的壮阔,画廊展似乎别有一番静享的情调,那么2016你们都追过(国内)哪些画廊展呢?
最厚重
香格纳画廊:林中路
2016年11月9日 - 2017年2月15日
展览现场
宣布迁至西岸、新空间派对、20周年回顾展开幕,香格纳画廊在几个月内持续刷屏。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着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二十多名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探索下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
梁绍基,《孤云》,木、丝、茧、钢管,245 x 428 x 114 cm,2016
孙逊,《黑历史》,纸上丙烯,113 x 915 cm,2016
欧阳春,《无穷柱》
然而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即使你在此之前已经看过了大量报道和介绍,走进展厅,你仍然永远会有新感悟。开幕当天,香格纳画廊中人潮涌动,艺术家、画廊主、媒体……喜爱艺术的人们都希望能见证这20年的历史。从小走廊到业界翘楚,香格纳画廊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它目睹了诸多艺术家的自我寻找、自我突破,并和他们一同走到了今天。这条路远不像今日回首时看上去那般简单、光鲜,迷茫、摸索、反思才是这条路的常态风光。而本次展出的34幅作品,就是艺术家们特定时期思考的表达,有些是久远的旧作,有些是近年的新想法,这些作品间层层对话,共同勾勒着这条不寻常的艺术之路。不过当然,这条路远没有穷尽,展览带领我们到达的也只是“在途”。
最玄远
常青画廊(北京):安东尼·葛姆雷“屯蒙”
2016年3月19日 - 2016年8月20日
展览入口
安东尼·葛姆雷,《屯蒙》,2016
“屯蒙”为易经中屯卦和蒙卦的并称,形容万物始生之时的蒙昧之态。为了这次展览,画廊特别隔出了414平方米的区域,并从昌平区地表以下挖出了红土来铺满展厅地面,又从天津港运来海水灌进土里,土与水以50:50的比例混合,形成了一片95立方米的海——也就是同名作品《屯蒙》。艺术家特别取消了展厅中的所有电灯,完全依靠自然光作为展览照明的光线,使得这里的景观随太阳在一日中的起落而发生变化。在5个月的展期里,葛姆雷还要求画廊将展厅高高的窗户打开,让窗外的柳絮、杨絮、灰尘自然地随风潜入,任他们和这片天然的水土结合、发酵,他期待其中微生物等新的生命物质的诞生。
从看台观望变化中的作品《屯蒙》
观众可以透过甬道侧墙开出的三个一人高的小门近距离观察,亦可站在二层三层的展厅俯瞰整件作品。土壤和海水于此混沌为一体,这两种构成世界的基料被陈置在人造的建筑内、置入到文化背景中,于人们的凝视下产生缓慢而持续的变化。而《屯蒙》之外,常青画廊一二三层平行呈现了三组雕塑,静静铺陈出世界创始之后,人类的故事。
安东尼·葛姆雷,《边缘》系列,2012
安东尼·葛姆雷,《驻》系列,2014
朱朱:好展览,好到你从隔壁唐人空间的后院看到他孤单单的某一件作品时,忍不住还想再去看一遍。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