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乔:卜桦的作品是FLASH软件制作的,是二维动画,所以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难度并不高。她的作品从创意到制作基本上都是自己完成。音乐方面,直接用别人的音乐会有版权的问题,所以卜桦和很多制作电子音乐的人合作,比如电音大师丰江舟、邵彦棚,会专门为她的作品配乐。另外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数字艺术对空间是一种消解,首先它不一定非要在一个正儿八经的艺术空间中展出,他可以在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甚至是野外展览展示,另外它还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在线展出,同时被上千万的人观看,它实际上突破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数字艺术最大的特征。
杭春晓:我来问前面发言的几位艺术家一些问题: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是不是属于新绘画?如果它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绘画?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上述三位艺术家与新绘画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新绘画的概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郑娜:杭春晓的问题非常犀利,直接切入这次论坛的主题,但显得操之过急。第一次研讨会上半场才刚刚播出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就需要做出结论性的回复是不可能的。作为本次论坛的总结者,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由杭春晓在多看多听在场艺术家的作品,批评家、艺术家及观众的发言后,做出判断,做出具有启示意义的总结。因此,能否把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坦率地说,这个问题可能在今天,甚至在后面延续的几场活动中也不能做出很好的总结。下面还有哪位观众对卜桦的作品提出回应?今天在座的朋友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这种创作的方式与你们各自创作的语言之间有没有联系?还有没有朋友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果没有的话,请下一位艺术家郭燕发言。
郭燕:我今天先来介绍一组成都的艺术家陈秋林的作品。她是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01年到成都后,她当时与戴光郁、张华、余极交流比较多,开始做一些尝试性工作,这里介绍她2001年至2006年间的行为及影像作品,这件作品的名子叫“省略号”,是一个女孩在城乡结合部的工业背景下的梳妆台前打扮,远处有一个男子在投掷蛋糕,更直白的感触是甜蜜的伤害。下面这件影像作品叫“别赋”,万县是她的家乡,也是三峡搬迁的城市之一,这件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家乡的眷恋和无奈,陈秋林关注了6、7年的三峡拆迁。03年是她比较徘徊的时期,她拍摄了这组“溺水系列”。下一件以豆腐为题材的作品,是在蓝顶艺术区的草地上做的,用很中国的食品“豆腐”做成中国的百家姓,在西方的情人节这天。《江河水》,这是她做的关于三峡的第二件作品,背景是三峡的二期工程。下面的图片上是,她把重庆忠县的一间拆迁房屋搬到了长征空间,也是她06年的“迁移”的个展现场的一部分,另外一个是搬过来的小理发摊点,听陈秋林讲这是那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