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我发现黄一山的作品中有对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风格和构图的研究,有对美术史的积累,也有很多的知识储备,比如他刚刚提到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等,这样他的作品就自然具有了一种自我的语言和形式结构。新绘画及其边界,这个问题很大,短时间是解决不了的,我想论坛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一个兴奋点,一个思考的平台,我觉得他的作品给我们呈现了绘画的新的可能性,它可以带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在里面,但又具有很强的视觉语言。因为过度阐释它对艺术的伤害是很大的,就像苏珊·桑塔格说过的一种智力对艺术的伤害。艺术归根结底要用语言去说话,最终要让观众感动才行,就像很多人认为新媒体就应该是跟电子有关,就必须是插电的,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在我理解新媒体艺术也可以是用所谓传统的材料来实现的,只要你用它体现了新意。即使是旧的材料和媒介,在新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下也可以产生新的形式和语言。另外当代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视觉扁平化,平面化,深度缺失的现象,这是很大的问题。而黄一山的作品不论在在语言和视觉效果上都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它体现了艺术家是在严肃地思考他的作品的,他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成立的和有效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李旭辉:你的绘画非常理性,这是非常好的!但卡夫卡说过,艺术应该是既说不清楚,又说的清楚的。那么你的画把所有的都说清楚了,那留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
黄一山:如果一个东西过度阐释的话,它会变的没有神秘感,我的绘画里面还是有一种模糊性,虽然画面是很理性,甚至我画画时没有带一点感情。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大致意思是这样:“只有把自我表象和欲望进行隐退,真正的自我才会出现。”我是把个人的一种情绪隐退到绘画的背后,虽然每张画构思的时候都有一种冲动在里面,其实是一种矛盾,是很难解决的。
刘可:新绘画,一个是“新”,一个是“绘画”,黄一山的作品给了我们很“新”的视觉感受,他的绘画方式是采用了阐释和分析的方法,艺术家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方式,他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绘画方式,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要求艺术家。
张小涛:黄一山的作品是对图像篡改进行了一种工作转换,中国当代艺术里面最简单的是把马克-坦西的图像篡改的区间成为一种图像设计,比如把“毛”和什么放在一起,成为一种基本的图形设计,他的作品原型是艺术史,用他自身的经验来转译美术史的原型和当代艺术,作品中当代流行的设计语言、空间概念、理性的元素,是特别新的变化。
郑娜:上午论坛的交流活动就到这里,请大家下午两点及时返回现场参加下午的论坛活动。谢谢!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