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崇岳:首先请大家看我05年拍摄的《镜像--红色时代》系列,这组作品一共有八张,基本上是在四川的川西拍摄的,因为我经常去那一带拍东西,偶然发现那里还保存有很多的红色标语,经过了解,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后,到了四川的北部开展革命,这些偏僻的山区延续着百年的传统和秩序,很稳定,红四过去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现在我过去,还是跟六十年前一模一样,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后来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当时红军在墙上刻了很多标语,国民党来了以后,覆盖了又刻上自己的标语,我觉得这种反复的叠加很有意思!革命可以改变一切,但决定不了社会的走向。我是60年出生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那段历史我是很清楚的。当地的人都不知道这座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后来来了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当年的人民公社,几乎一点没有变化,可能是太偏僻的原因。这张拍的是抗战烈士陵园,我进去想重温一下历史,但发现墓碑都是七、八十年代葬的,怀疑这是怎么回事,后来了解到都是地方官的墓,可能他们觉得跟烈士葬一起,有种丰功伟绩的感觉吧?这张是毛主席的一段语录,一般大家都没有见到过,上面写着:“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来以番薯、青菜、萝卜、扁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1959年4月”。大跃进的时候已经把国家吃空了,主席感到很焦虑,于是提出了这个标语,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几千万人,很悲惨!这些语录能勾起我对以往的回忆,我把它们都记录下来。这张是我在绵阳紫竹县拍摄的,这个地区现在搞旅游,又是个养鸡场,更有趣的是这里过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究成功的地方。这张很有意思的是,“八荣八耻”宣传栏跟一个庙宇在一起。下面是我的07年拍的计划生育系列,计划生育是北京大学的校长马寅初1957年提出的,当初人口是7亿,这个政策的提出时因为人口多了,吃饭是问题,可能大家都以为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他提出的是战略性的意见,四川人多就压一压,东北人少就提倡生。从1972年开始,计划生育落到实处,但真正一胎制是79年由宋健提出的,计划生育实施三十年了,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男女比例失调,这次人大代表也有人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我想国家对这件事情也在深入地研究。
郑娜:何崇岳看似平静的叙事背后交织着多重镜像,他把几组作品放置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上,让文本承载着历史的深度,以此来思考文本的上下文关系。有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不管哪组作品,历史的痕迹无不指向既定的权利关系和文化操控,且具有现实指涉性,其作品鲜明地传达出艺术家内隐的批评锋芒。“计划生育”系列乃是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的智慧转换,具有现实批判的精神力度。
刘智彬:在您的作品中,存在有很丰富的标语文献资料,那么对于这种中国式的说教,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中国千百年来不变的语言逻辑?
何崇岳:因为我们这代人是在这些标语下长大的,当时我们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这些标语后,有回忆又有刺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