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后的小型讨论会现场 2009-05-12 16:50:4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点击:
丢勒把三维的现实转换为二维的平面,与后来的立体派是有某种联系,我们现在的绘画大都还在使用明暗造型,但我们很容易忽视光影的象征性意义,比尔维奥拉的光影作品中有很强的隐喻性,现在的图像时代用光影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现场,而这个现场最大的问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重图像胜于事物,重复制品胜

  郝青松:对于第一件作品我很感兴趣。让我想到最近媒体上不断披露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在缅甸征战真相的事情,也包括有相关剧情的电视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都是在恢复历史的真相,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队做出的真正的努力。我还想到张大力最近的作品,他把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现的一些老照片,和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的这些照片做了一个对比,揭示出这些照片是怎样被篡改的,他的意图就是直指掩盖真相者的目的。这样的作品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也很有力度。我感觉你的第一件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力量。我的疑问是,你第一件作品里面的光源的处理,有一幅是光源从侧面开始慢慢的减弱,这样的形式和作品中意图的吻合非常好,但是另外一幅画面中出现在中间的光源,据你的解释是因为一种偶然性,而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削弱作品意义的可能性,不能达到上一幅中形式和意图的吻合程度。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创作方法只是一种惯性的沿用时,是值得怀疑的。我想到上午发言的艺术家孙芙蓉的作品,她用剪刀剪中山装,那是她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期的服装,是时代的符号,我们都会理解,但是当把这种方式继续用在西装和迷彩服上,就是当这种创作方法盲目地惯性延用时,事实上它所针对的问题已经出现了一种转移,或者说已经有一种模糊性。那么你的第二件作品,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模糊性。作品的名字《是谁》,但是你针对的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蜡像本身是一种在技术上不太成熟的可以说拙劣的模仿,那么你又像第一件作品那样来模仿它,这就真的是个问题了,你最后的意图就会很模糊。

 

  陈辉:第一个问题我理解的不是太清晰,我就以我不太清晰的理解来回答。你举例的光线偶然性的问题,它确实存在的。它的初衷确实是想把名单全部照出来,只是敷衍了,随便放的,才形成了这种明暗效应。真实就是在没有光的当中,在消失中,而不是在被照出的部分,被我们看到和识别的当中,第二个问题就是我觉得如果蜡像做的非常精细我把它拍下来就变成是一个真和假的问题。它的拙劣和粗糙,荒诞和滑稽,反而更像我的写照。我认为,如果它做的非常精美,那我也就不可能来拍了。

 

 

  蓝庆伟:谢谢陈辉老师,下面我们有请包忠老师。包忠老师那个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来谈他所理解的新绘画以及新艺术的边界问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