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2 2009-10-24 11:22:04 来源:杨卫的日志 点击:
岳敏君在跟我谈到他的作品《场景》系列时,常常会提及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使我不得不回到鲁迅的情境,对于岳敏君所表现出来的《场景》系列作品,也就不自觉地会联系起中国现代史的广阔背景来认识。

  《场景》系列是通过两条线索进入我们视野的:一条是艺术史的线索,更准确的说是我们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线索;一条是社会史的线索,也就是说是我们亲历的一段社会历史的线索。在艺术史的线索中,岳敏君篡改了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西方艺术史名作,将画面人物逐个删除,造成某种突兀的意向,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认识这些西方艺术史名作。事实上,近一百年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包括对西方油画的接受都是从这个人文主义角色摄取的,岳敏君反其道而行,当然不是消解,而是一种警示,是提醒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重新反思这段学习西方文化的艰辛历程。同样的反思,被岳敏君也带到了中国现代史的场景下。现代中国的社会革命与自我改造,原本是要开创一个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塑造一种没有私欲的所谓新人格。然而,各种运动的潮涨潮落,最终能够浮出水面的仍然是强权、暴虐与不公。当岳敏君将历史上的那些人物与事件一一抹去,只留下具有意识形态象征的建筑与场景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一切仍还在原地踏步。而当他将西方艺术史与中国现代史并置一起拿来对照时,更使我觉察----其实不是那些西方艺术史名作上的人物在缺席,而是我们的历史进程对人的认识与理解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匮乏。

 

  艺术改变不了什么,但也正是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使人们发出了无奈的反抗。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即是一种沉默中的呐喊,而岳敏君的《场景》系列也是一种成规下的申诉。谁能说当年鲁迅提出“立人”的主张,会因为日后没有立起来人而失去意义呢?思想的进入不在于有效,而在于留下深刻的痕迹。这就像《为了忘却的记念》,没有这篇文章嵌入历史的镜框,也许真就没有后人再说起的时候。其实,岳敏君的《场景》系列意义也正在于是,并不在于他反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失踪的历史事件,而在于他通过这些人物失踪的历史事件创造出了一个特别的“寻人启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启事的存照,历史才会记住,时过境迁之后,人们才会回忆,继而发现曾经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条件下,还生活过像岳敏君这样一类寻寻觅觅的人。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