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与审美体验退化 2010-04-06 10:14:07 来源:南都周刊 立夏 点击:
他置身人海之中,有种置身于某种超现实的场景的兴奋:“我仅仅是来寻找一张照片的,这张照片将说出这些人们为何如此狂热而所有这些呐喊又是为了什么。”他最终找到了:一个美术学院的年轻人挥臂高呼,旁边是毛泽东和胡志明的巨幅头像。

 

  瞬息大师

 

  上海这一次的展览被命名为《直觉的瞬息》。

 

  “瞬息”这个概念来自布列松。在1957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布列松说:“摄影不像油画。当你拍照时,有一个创造性的瞬间。你的眼睛必须看到一个构图,或者生活本身提供给你的一个表情,而你必须本能地知道什么时候按下快门。那是摄影家创意的一瞬间。一旦你错过,这个瞬间就永远消失了。”

 

  马克·吕布无疑是“瞬息”的大师。对他来说,“摄影是关于变化的,直觉的瞬间,快照。”回顾自己的摄影生涯,他在纪录片《Contacts》中说,“他们总是问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了吗?我怎么知道我想要什么?摄影是一场遭遇,一次意外。”

 

  《三面红旗》。这张照片后来用作了马克·吕布一本中国画册的封面。当时马克·吕布打算拍摄一面墙上的“三面红旗”宣传画,前面一个码头工人正要穿过马路,马克身边的翻译厉声喝斥那工人离开。工人惊慌之下“鼠窜”而过,马克按下了快门……

 

  照片背景上的工农兵形象伟大魁梧,一致向左,现实中的人物矮小卑微,却仓惶向右,这一瞬间,有一种荒诞,有一种真实。

 

  旁观者和陌生人

 

  研究型的摄影记者,出发前先花半年的时间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掌握所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对自己要拍摄的题材烂熟于心之后再出发,比如经济学家出身的巴西摄影家Sebasti o Salgado,也有即兴的摄影家,比如马克·吕布。马克·吕布相信摄影是一次邂逅,是一场惊喜。

 

  1965年,马克·吕布在中国农村拍摄了一张照片:一个女子从镜头前匆匆走过,手里一双筷子、一张报纸,背后是一堵墙,墙上遗留着残缺的标语。他说当时是因为觉得这个仿佛涂鸦一样的标语有趣而拍下了这张照片。发表出来,才知道,那女子手中的报纸上,头版头条地写着:“中国成功引爆第二颗原子弹”。

 

  马克·吕布半个世纪往返中国20多次,但着意不学习中文,有人说“如果你要拍工人,自己就要做工人”,他说:不,我要保持外来人的新鲜视角。

 

  他是旁观者,他是陌生人。他喜欢这个角度。跟他一起拍摄过的摄影师说:几乎没有语言的交流。他不是一个善于说话愿意说话的人,他把语言留给了眼睛和镜头。

 

  但不去着意了解并不意味着他不理解。

 

  1965年的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百万情绪高昂的男女在游行。马克·吕布觉得怪诞,因为这跟所有他经历过的大规模民众游行都不同,这一场游行中,他知道“游行者和警察站在同一边,权利的一边”。他置身人海之中,有种置身于某种超现实的场景的兴奋:“我仅仅是来寻找一张照片的,这张照片将说出这些人们为何如此狂热而所有这些呐喊又是为了什么。”他最终找到了:一个美术学院的年轻人挥臂高呼,旁边是毛泽东和胡志明的巨幅头像。

 

相关信息:

马克·吕布:对摄影永远充满着敬意

马克·吕布:拿起相机我的手就不会抖

马克-吕布:中国的旁观者

马克吕布自传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