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与塑料拆迁军”赖那·普罗哈斯卡 2010-07-20 20:21:2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刘淳 点击:
刘淳与毛旭辉,两人为多年的好友。近日二人展开一段对话,从艺术创作、生活经历、作品图式等多方面解析当代艺术家毛旭辉。

 

刘淳:这些年参加国际上的艺术展不少吧?

 

毛旭辉:90除了商业化,还能感受到另外一种东西的到来,那就是全球化。九十年代的那几年叫“国际接轨”,正是字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自1 9 9 3 年以来,我在香港、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德国的波恩、西班牙的巴塞罗纳、奥地利的维也纳、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墨西哥、新加坡等地参加过不少展览活动和举办过个人画展。总之我的作品比我个人到过的地方还多。

 

 刘淳:20多年来,你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思索和创造。你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毛旭辉:20中国当代艺术应该说是很有成就的,这倒不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参加过多少国际性的大展,而是说艺术家逐步掌握了创作的权利,更有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作为一个从80起步的艺术家,深知这一点的不易,那时面临着比现在多得多的来自艺术以外的压力,现在世界已经比过去宽容得多,机会也多了,所以导致艺术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广,手段也越来越多起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有着良好的前景。

 

刘淳:目前在艺术创作上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毛旭辉:目前的一些展览总希望作品的尺寸再大一些(2 米以上),我已经在画大尺寸的“剪刀”,总之“剪刀”还在继续。它总是在派生一些新的可能。而我就成了他的工具。这就是一个画家的命运。

 

 刘淳:我听说你对20世纪80年代始终怀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感情,在我们的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谈谈你心中的80年代。

 

毛旭辉:啊,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简单地说,如果从思想的层面判断,80年代强调的是叛逆的性格和情绪;如果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就是强调理性和思想介入艺术,实际上就是用艺术来消化哲学观点。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快乐和困惑,也充满着喜悦和迷茫。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人文风气浓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引领潮流的时期。是的,许多人说我有80年代情结,其实,80年代的问题非常复杂,应该为它建立一门学科,应该有人专门来研究它。我对80年代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怀旧,而是在回顾与反省那逝去的和并未逝去的一切的同时,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一切。我想说的是,一个不敢面对自己和面对真实的人,至少在精神上是虚弱的。简单概括地说,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是一个热诚并肤浅、浪漫却贫乏、疯狂并天真的年代。我想,最重要的它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会出现,甚至是一切都会实现的一个时代,也许,这就是我怀念80年代的原因。

 

 刘淳:说得很好!也使我深受启发。再次感谢大毛,回头再联系。

 

毛旭辉个人简历

1955年6 月出生于重庆

同年9月随父母移居云南省昆明市

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1984年调到昆明电影公司任美术师 从事绘制电影海报工作

1993年留职停薪,成为自由职业艺术家

1996年—1999年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2 画室任教(聘任)

现为云南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油画学会理事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