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篇:并非如我们所知 2010-09-10 17:04:54 来源:今日艺术网 点击:
这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搬入新址后的第一次教师展,参展者包括造型学院在职教师和学院的博导,有100余位。在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在展览学术委员会上争论最多的就是关于什么样的老师来参展的问题。

记者:这次展览对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宋晓霞:这个展览不管是谁来做,它都是应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天时促成了这样的展览,所谓天时,不仅是美院单边的发展,而是整个中国和整个艺术发展到今天需要这样一种对话,即造型艺术和整个时代的对话,时代包含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也包含了我们自己所在的这个狭小的艺术圈。我相信这个展览一定能够促进这种对话,而这个对话的开始正是在促成一个合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文脉,在这个文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

 

记者:展览介绍里提到要以当代史的眼光“重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传统,请您谈一下。

 

宋晓霞:这句介绍显露了我策划这个展览早期的一个思路,现在我已经把这个思路给解构了。其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的作品是无需“构”的,它自身就在那里,自然地存在着,就是我们今天世界中的一部分。它不特别地用绘画语言或者装置语言,甚至观念语言去表达某一个哲学道理或者时代精神,其实艺术本身就从容地道出了这一切。所以这个展览不需要构和解构,也不需要重构,因为它已经是自在自足的了。

 

我当初提出的所谓重构,并且从当代史的角度重构,是从美术史论研究角度,希望能够在美术史的层面上建构这样一个对话关系,对话的双方不是对立的,因为它真的不是二元的。我觉得学院也深受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影响,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不断出国参加展览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我们和当今世界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当然这种现实中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塑造,如何能够在美术史论的框架里建构,是另外一件工作。这种阐释工作,不仅仅是策展人一个人的工作。其实近年来学术界对学院与当代艺术的阐释,既是对这个展览的阐释,也是对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阐释。

 

记者:如何把这个展览放在国际艺术发展的语境中度量它的意义。

 

宋晓霞:以中国艺术价值与世界文化对话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艺术语境中,我们用中国艺术的价值、中国文化的价值来和世界文化对话,而不是简单的说用中国价值影响世界。今天这个展览我们用“造型”来命名它,并不是用其他更大的观念、或者更笼统的概念、更时尚的词来命名这个展览,其实就是用我们手上有的东西来充满自信的和世界对话。目前我们正在谈造型展的世界巡展。近几年来一些国外一流美术学院的校长来访问中央美院时,非常惊讶地发现在欧美已经丢弃了的,注重教学基础训练的这一套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在中国不仅在中国落了户,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现象、这个事实令他们很惊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