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自觉的观察者 2010-11-19 13:31:46 来源:《艺术ISSUE》 作者:乔-马丁-希尔(Joe Martin Hill) 点击:
文章分析了艺术家三十多年来的职业生涯。从最近的一系列时基作品开始,作者回顾了隋建国早期的艺术尝试,有选择性地回溯他的艺术风格发展。作者认为,观念上的精准与策略上的模糊是隋建国创作实践的最大特点,也是他在学院系统和前卫艺术领域“双丰收”的重要保证。

艺术家隋建国

 

2006年圣诞节那天,隋建国把一小截金属棒在蓝色瓷漆里蘸了一下,然后就无意识地把它搁到一边。第二天,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动作。就这样,一件持续进行的作品《时间的形状》诞生了。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上的进展极其细微,这种细微并非从日常字面上所理解的那样,而是金属棒的直径每周以2.5毫米的速度增长,并计划一直持续到艺术家的生命结束的那天为止。《时间的形状》不仅是一个演变中的关于艺术产业的寓言,艺术家每日回到工作室,有条不紊地制造出标记在自己生命中的纪念碑。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家的雕塑实践向新的时间逻辑上的扩张,也是近年来隋建国越来越沉迷的一种观念动向。

 

《时间的形状》并不是隋建国第一次大举尝试将自己的创作道路纪念碑化。但对于他这种性格和气度的艺术家来说,传统的雕塑纪念碑主义,无论是庆祝性的还是宣言性的,都令人怀疑。就算在最好的情况下,任何纪念碑的命运——固定于某个具体地点,落成于某个具体时间——终究要交付给不可捉摸的历史,经受反复的阅读与修正,并经受其后数百年的风雨考验,曾经明晰可辨的记忆将终被抹去。隋建国显然亲眼见证过这种偶像光辉的消逝……不论他的作品体量如何庞大,或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一职使他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界数一数二的公众人物之一,他的美学立场还是用“反纪念碑性”来描述比较恰当。亲身经历的历史变迁使隋建国保持了一个怀疑者和自觉观察者的距离。在这个选定的角色里,他目睹并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变迁,而同时,进步的碎片也在自己面前逐日堆积。

 

《偏离17.5度》同在1989年到1992年间逐步成形的一个作品计划有关,但那个计划直到2007年才变成现实。1989年,隋建国骑自行车从北京出发,去著名的明十三陵。在通常不对外开放的墓穴里,他发现了无数破碎的石碑,有些碎片已经被修复成原来的样子。就这样,他着手开始了一系列名为《结构》(Interstructure)的作品:看起来像是用金属钉将巨大的碎石修复起来。这些作品很快将演变成规模宏大的《地罣》(Earthly Force, 1992-1994):表面被钢筋条焊接而成的网所严密包裹起来的巨石,是艺术家早年最有力的创作声明之一。而那些破碎的古代石碑也让隋建国产生了做一个“年度纪念碑”计划(1992)的想法,这个设想只存在于他的素描草图以及石膏和铅质的模型里;当时的计划是建造一处由“结构”石柱组成的大型群雕,在艺术家有生之年里,每年添加一根。不幸的是,这个长期项目一直没能找到适合的管理方和支持者。

 

【相关资讯】
 

【视频】杨乐乐欲斥资百万买雕塑 隋建国亲传秘技

隋建国:我不是观念艺术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