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1月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巴黎卢浮宫的代表签下文化大单,将未来五年合作计划落上纸面。明年9月到11月,北京故宫将首次在卢浮宫举办大型展览,这也将是中国文物第一次在卢浮宫举办大型展览。
记者:故宫不仅加强了两岸交流,还进一步走出国门。此次故宫和卢浮宫签订的“文化大单”,包括哪些内容?
郑欣淼:我们将在文物和艺术展览、人员和经验交流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故宫和卢浮宫可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两家博物馆,故宫今年接待游客预计达1200万人次,而卢浮宫去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怎样在满足不断增多的观众的服务要求的同时保护好文物,是我们两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将是我们交流的重点。
其实,我可以透露,这不是故宫和卢浮宫首次签订合作协议。早在2005年,我们就签署了第一份协议,并于2008年合作,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览。除了卢浮宫外,近年来我们还陆续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意向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记者:古老的故宫逐渐有了面向国际的视野。
郑欣淼:确实,我感觉最近几年故宫最大的变化就是开放与交流。这种交流,不是看对方的名气,谁的名气大就和谁交流,也不局限在博物馆界,而是从故宫的实际需要出发。比如,我们和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联合开展“中国古代宫廷与地方技术交流史”项目,马普研究学会是非常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我们的合作项目是用科技史的角度来研究故宫文化遗产,探求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变化。像“皇宫与地方建筑内檐装修技术的交流”、“12至18世纪官民瓷业技术的互动”这些课题,是过去专注于器物研究的我们提不出来的。
记者:令人耳目一新的课题,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转变,也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
郑欣淼:视野影响思维方式,故宫不能只盯着自己这一块田,埋头耕种。人类历史早就证明了,不交流是无法获得更大发展的,汉唐盛世就是打开大门迎接世界后才出现的。我们故宫博物院现在设5个研究中心: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都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用开放的心态来做研究,既能提升我们的科研实力,又有利于培养人才,使故宫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向学术界的前沿。
一小杯咖啡就能打倒故宫?民族自信心不是一种简单的排外,应体现出文化上的大气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