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年底,历时整整7年的故宫馆藏文物清理核对工作将基本结束。一批曾经被忽略的老物件被定为文物,每件文物的名称、数量、尺寸、方位等信息全部录入电脑。约150万件“家底”的故宫文物目录,有望陆续向社会公布。
记者:故宫文物大清点是通过文物对话历史,其实质也是对故宫的保护与弘扬。
郑欣淼:是的,只有彻底弄清故宫藏品的种类和确切数量,才能有效地实施保护,才能对它的内涵、特点以及价值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也才能对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记者:早在1925年成立时,故宫博物院就开始边开放,边清点,同时整理出版藏品目录。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先后进行了3次文物清理。这次大清理和过去的清理有什么不同?
郑欣淼:这次清理是在“故宫学”的视野与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近年来,从“故宫学”的角度看待故宫,我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逐步深化。我们意识到,不仅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有重要价值,原来不被重视的宫廷遗物,是反映宫廷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次清理,我们不仅将过去从未系统整理过,既不算文物,也不算资料的物品,如13万件清代钱币、2万余件帝后书画进行了系统整理,而且对所有资料藏品进行了重新鉴定、研究,完成了共计180122件资料提升文物的工作。
记者:从原有的习惯思维跳出,用新视野审视故宫,有哪些令人欣喜的发现?
郑欣淼:这次发现,从顺治到宣统,乃至慈禧、隆裕的墨迹都有传世,保存良好。尤其是一批比较完整的“乾隆御稿”,内容多样,有乾隆的朱笔草稿、诗文和诸多随手写下的文句拈条,以及侍从翰林大臣誊清的楷书诗文稿,共约数万张,是研究乾隆皇帝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过去,因为帝后不是书法家、艺术家,帝后书画不受重视。但现在看来,它们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宫廷文化、思想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还比如,袁世凯要当皇帝时,准备把三大殿名字改了。我们此次就发现了当时特意做的一批门帘,上面的黄条写着新殿名,还没来得及挂起,非常有研究价值。还有过去随便夹在包袱里的清宫衣鞋纸样和衣盒等,这次找出了330多件。它们是清宫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记者:可以想象,此次大清理后出版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总目》、《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将会引起海内外史学界极大反响,对未来的明清史研究、艺术学研究等产生重要影响。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丰富的藏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是故宫所独有的,而是故宫代表国家对其进行保管。对这些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与研究,是故宫对国家、对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面向普通大众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