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葵花籽》
何桂彦:毫无疑问,艾未未的《葵花籽》将会成为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和他过去的作品普遍流露出的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有所不同,《葵花籽》在表面上是去政治化的。因为单纯的形式、重复的数量、拓展的空间,使作品显得简略而纯粹,而剧场化的展示效果与寻求观众的参与则拓展了艺术本体的语言边界。然而,透过作为符号或者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所描述的“葵花”所隐藏的中国经验,透过湮没在作品背后那些廉价的手工劳动,尤其是处在今天这样一个集体主义消散、全球化跨国生产,以及消费至上的时代,《葵花籽》非常巧妙地引发了观众对于个人与集体、文化与政治、生产与消费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付晓东:这是2010年艺术史中一个转折性的事件,标志着“伟大的艺术家”时代的完成和终结。他的整体性的艺术实践和话语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谁也不能绕过他。巨大的资金投入,顶级的世界美术馆平台,全世界密集的媒体聚光灯的闪烁下,整个当代艺术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深刻的转向,定件式的,大资本投入,伟大艺术家的单件作品的加工厂,已经走到了顶点,同时也是尽头。
邵亦杨:(节选)好的当代艺术不应该停留在形式、技术层面,应该介入社会政治。艾未未的《葵花籽》抓住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本质问题,很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现实。
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
盛葳:《84天,84件作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卢征远在84天中,每天完成一件“作品”,在不断变化的展览动态中,最终集合展示他的这些成果。这些类似于“练习”的“作品”链不断碰撞,发生互文性关联,作者的工作(或是生活)方式,成为了“作品”本身。与其说这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作品,不如说它是对艺术的挑衅。
刘礼宾:卢征远拼命挤“点子”的同时,把“点子”创作逼到了死路上。和卢征远类似的周斌还相信创作,卢征远则把“创作”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