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评委们怎么看? 2011-02-24 13:45:07 来源:artinfo 点击: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已于一周前颁出了去年的奖项。与奖项分布比起来,担任评委的青年评论家们对作品的评语显然更加引人关注,我们从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中为每件获奖作品择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评语二三则,以飨读者。

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

 

蒲鸿:从2006年开始,陈文骥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以块面、形体构成的抽象绘画,这种语言在2009年就已经非常成熟。也许他在2009年就该拿到金棕榈奖,但遗憾的是,那一届评论的焦点都集中于观念、行为、装置上,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00年后,更多的艺术家选择回归自身的经验,回归绘画语言和视觉本身,抽象绘画则相应成为趋势之一。这些艺术家的步伐缓慢,低调却有力,有效地修正了被政治符号、消费图像占据的绘画领域,并在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陈文骥的作品也属此列,并且,他婉拒了被划入“禅”、“意”的行列,而是诚实地忠于自己对绘画的经验。对绘画的观察和评价应该成为本评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绘画创作推进的缓慢使得它往往容易被一些炫丽的表象掩盖。陈文骥2010年举办了他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并展出了他更为成熟的新作品,这些都有理由让他赢得自己的荣誉。

 

刘礼宾:纵观陈文骥24年的创作历程,他以边缘的状态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清醒。在惯常把形式视为内容“表皮”的氛围中,他用他的作品告诉大家:形式就是内容。在艺术家纷纷冒充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潮流中,陈文骥恢复了艺术家的尊严,他谦谦笑着说:我就会画画。

 

“金酸莓”评语:


 

张洹《希望隧道》

 

鲁明军:姑且不论《希望隧道》在语言向度上的陈旧与老套,即便就作者更为看重的社会和公共意涵而言,其非但没有更深地介入其中,反而抽空了可能的所指,而显得异常空洞、乏味。

 

孙冬冬:与艺术家本人着力营造的人文关怀相比,如何从地震现场拉回火车残骸更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不禁令人想问艺术家本人的社会能力到底有多大?假如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恰恰是这件作品无法令人感动的原因,因为我只看到了张洹本人,而没有看到所谓的希望。

 

刘礼宾:成功变成了自信之后,艺术家无论如何慈善,都掩盖不住创作的贫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