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就被“主流”
“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就不爱凑热闹。”何多苓坐在画廊院子里一边吃着快餐面条一边对记者念叨。一片蚊虫和柳絮在他的头顶盘绕,他也并不在意。“我对生活要求不高。”他笑笑说,“当年知青生活对我影响太大了。”
说起这话时,才让人想起他的年龄。这位眼神充满精神的画者,今年已63岁。他经历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运动和事件。
1979年,他还是一位刚进入四川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的学生。“每天上课。我经常去图书馆看看书,有时候看看电影。”何多苓回忆。
文革之后,年轻人用尽一切办法发出声音。他们开始用急切甚至激进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压抑。“星星美展”算是美术界的一次公开表态。1979年9月27日清晨,23位年轻艺术家将自己的油画和雕塑摆放在中国美术馆门口。那个时候,穿着黑蓝中山装的北京市民对这150幅怪异到无法理解的作品产生了好奇。人们聚集在街头观看这些新奇的画作。很快,这也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第二天,北京东城区公安分局以“扰乱群众生活和社会治安”为名没收了所有作品。经过协调,时任中央美院院长刘询答应参展艺术家,可以在10月份“全国文化大会”期间,为展览联系出合适的场地。
但这样粗暴地中断画展依然让年轻的艺术家们无法接受。随后不久,艺术展览变成了一场街头行动。好在文革刚刚结束,虽然高层或民众对“游行”仍有争议,但都容忍了这样激烈的举动。事件还闹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年轻艺术家们后来都安然无恙地各自回家。阿城、艾未未、王克平等等这些由“星星美展”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日后都成了文化界的中坚。
远在四川的何多苓也一直默默关注着这场文化运动。
“我对那些运动很关心,但是从来没打算参与。我觉得离我还是太远。”何多苓对记者回忆。彼时,在遥远的西南,他身边有同学在重庆举办了一个“野草画会”以呼应北京。他也被邀请,拿了自己的习作参加,但是毕竟不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