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整个中国馆 2011-05-14 16:04: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杨时旸 点击:
何多苓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内逐渐成为了一个异数。他始终没有站在最热闹的中心,也从未曾消失,而他的画依然被瞩目。他就如一个旁观者,看着自己身处的圈子里一切热闹发生、退场。

游历游离之后的回归

 

再到美国,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逛美术馆。他旁观中国当代艺术界,也旁观在西方的艺术源头。奇怪的是,在西方美术馆里,何多苓并没有像其他中国当代艺术家那样被最前沿的实验艺术吸引,反而,他在博物馆的收藏中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绘画。

 

那些笔触细密如神思般的花鸟令他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他沉醉于中国古人缓慢心境研磨下的创作,而不是如今的人对西方粗鄙的仿作。

 

在确认了时局之后,1992年何多苓回到四川。他放弃了1980年代自己赖以成名的彝族和荒凉大山的符号,开始挪用、拼贴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庭院方案》《春夏秋冬》和《迷楼》成为了1990年代何多苓的代表作。这些画面中有些山水痕迹、有些古典人物,在取消了三维空间之后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画风。

 

客观地讲,这批实验并不成功。无论是业内的评价抑或何多苓自己的看法都是如此。“只能说是转型期的一种尝试。”多年后何多苓坦言。

 

因为何多苓闭门尝试新的技法,很长时间没有参与展览。评论界一度认为“1990年代何多苓消失了”。而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地火开始蔓延。从圆明园到宋庄,艺术家们更加强了“后文革”时期的标志、以变形的领袖像和有政治寓意的夸张笑脸作为符号。驻华使馆的外国人是这些作品的第一批买家,外国记者将这些体制外的自由艺术家屡次搬上他们的重要版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