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少数派报告 2011-06-15 13:54:55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曾焱 点击:
在汪建伟的谈话中,“暧昧”是他频繁使用的语词,就像“质疑”,就像“不确定性”。他说自己对一个已经存在了的被确信无疑的世界随时保持警惕。在他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作品的这种暧昧性。

汪建伟作品《边沁之圆》

《黄灯》是什么?

 

“这个视频墙的高度是190厘米,厚度55厘米,大家吃不准它是否会碰到我们的头。很多经验干预了我们的判断。”

 

第一章:《用赝品等待》。分割展厅的4堵墙是作品的一部分,用汪建伟的话来说,它们是介于墙和屏风之间的概念。“如果把它顶到天花板,就是墙,但我没有,这样有悬置感。高度1.9米是在我工作室里反复试验出来的,很暧昧的是,你不知道有没有危险。当影像投射在上面时,1.6米的人穿过它也会自动地低下头。感觉危险的地方,可能很安全。感觉不到危险的地方,它也可能真的不危险。这就是‘黄灯’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可以和不可以。”

 

观众进门之前看见的第一件作品其实是大厅里那个《边沁之圆》,它在第二章又出现了,跟其他材料构成一个艺术家对自我监禁的理解。汪建伟将24块篮板窝成一个圆形空间,每块篮板中间的篮筐部分被挖掉,如果站在里面看外面,会感觉是外面的人在里面。反过来也是。每个人都扮演着景观,又被围观。“我喜欢边沁的‘圆形监狱’,它只提出一个模型而不需要建造,因为只要有自我管束,那个监狱就在。”《边沁之圆》源自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在1785年提出的“圆形监狱”,他用28年时间设计了这个全景式监狱,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犯人,而犯人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被监视,从心理上达成“自我监禁”。

 

第二章:《“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展厅里堆放了1000个篮球。18天,汪建伟每天会派一个人在11点到达现场,对篮球的位置做各种微小修正,在现场的观众可以建议对方按自己的要求来修正,或者亲自动手,但改变只是此时此刻,之后进场的观众并不会知道前面发生过什么。汪建伟说,他开始想让观众投篮,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投篮意味着可以控制结果,但实际上他不要控制结果。只有18天对比看下来,才能发现变化,而每一天里注视它的人不可能看到变化。“1000个篮球放在这儿,好像有一种参与的自由,但事实上我们只能是对结果有一种修正。”

 

【相关资讯】

汪建伟:昨日《黄灯》 今日为《零》

汪建伟:确定的“不确定性”

【视频】汪建伟:艺术就是没有强迫症

汪建伟谈实验与剧场艺术:先锋是一种本性

汪建伟个展《黄灯》即将亮相尤伦斯

尤伦斯亮“黄灯”,汪建伟解谜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