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07 16:20: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贵点艺术空间举办南溪诡异3D水墨艺术研讨会,近几年,南溪的水墨艺术不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话题,也引起了批评界的极大关注,而他所独创的3D水墨使静态的水墨成为动态的表达,使二维的艺术走向了三维的表达。南溪的视觉创作路径所发生的这些明显的

 

冀少峰: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贵点艺术空间举办南溪诡异3D水墨艺术研讨会,近几年,南溪的水墨艺术不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话题,也引起了批评界的极大关注,而他所独创的3D水墨使静态的水墨成为动态的表达,使二维的艺术走向了三维的表达。南溪的视觉创作路径所发生的这些明显的转向,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源于水墨,超越水墨,源于传统,超越传统,源于学院,超越学院,同时又不断的超越自我,颠覆自我的南溪。他以醒目、简洁、单纯的“南溪晕点”在为我们营构新的视觉阅读空间的同时,也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携“南溪晕点”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并逐渐开始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前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南溪不断变幻的视觉方式背后,我们清晰地洞察到他的构思,他的创作路径,他的从繁复到简约,删繁就简的心路历程,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种梦幻与迷离。

 

晕眩、不确定、模糊、虚幻、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构成了南溪视觉讲述的关键词。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这一个个小圆点,他不断探索最简洁的表现方式,反复寻求更为简约的形式,单纯、简洁、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小圆点成了南溪视觉叙述的主角,它反复出现,重复了又重复,但看似重复的点又有着微妙的变化。无穷的点寄寓着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和对艺术的一派激情,也折射出他内心那颗躁动不安的天性。他那无拘无束的个性,他的激情和想像及对历史与艺术的认知,使他机智地抓住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清晰地预见到自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注定他的探索至少在观念上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也为沉寂的水墨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他智慧性地将摄影、图像通过笔墨转换到宣纸上,这其实是绘画印刷、数码成像媒介的一次综合展演,可以说,围棋棋谱、印刷网点,数码成像构成了其视觉叙事的源头,重复的点,则成了南溪的标志性语符。而对图像的挪用与解构,更是他一贯的追求。应该说,南溪挪用的这些图像都带有一种公共阅读经验,是一种集体主义的阅读,这是他本人无法逃避的事实和生活的印迹。这是一种带有非绘画性的数码成像风格,其突出特征是数码网点取代传统的水墨话语,其潜在话语则是对水墨艺术的认知,也使他探寻到一种另类的水墨表达方式,他在寻找的过程中,一步步逐渐开始形成一套自我的叙事模式。他开始搬用图片,把个人生活记忆和经历和当代生活相关联,从中找到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水墨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和品鉴方式,甚至在创作方法上也与传统意义的水墨大异其趣。但数码时代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却透过南溪的视觉表达正初显端倪。南溪搬用图像,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观念,这其实是南溪观念的表达方式,是南溪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见证。他似乎要迫不及待地擦去这种历史记忆,又似乎有一种忘却,但忘却显然不可能,它唤起的只能是内心深处的记忆,他在不经意间,复活了历史,激活了那种灾难所淹没的历史回忆,从南溪的视觉图像世界中不难发现,那些“南氏晕点”淹没了线,淹没了图像,也淹没了绘画,但彰显出的却是数码时代,图像艺术时代的一种新方式。南溪视觉图景中的图像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图像不仅再现了我们生存的社会现实,也昭示出数码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下面我把主持的话筒交给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刘骁纯先生。

 

刘骁纯:刚才冀少峰先生简单介绍了一下看南溪的画的过程和感受。下面请鲁虹先生讲一讲,因为他的观点、态度十分鲜明,而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包括批评家看法,所以他的发言会得到不少人的呼应。请他来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鲁虹: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图像的时代。在今天,你无论是打开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坐火车、到餐馆,大量的图像都包围着我们,对于大众化的图像,美国的波普艺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使用了,这也扩大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应该说,对于新图像,许多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也有引用,但水墨界一直很少有所作为,所以,我比较注意南溪的艺术,我认为,他很敏感,不仅把新图像用一种水墨的方式表达出来,也给水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很有意义。南溪的作品有两类图像,有一类图像与社会主义经验有关;还有一类图与消费社会有关。而从表现上看,南溪则有两种表现方式,一个是用墨点的方式,另一个是用墨路的方式。最近他受到西方立体三维图册的影响,开始向三维发展,有一些是用墨点做的,另一些是用墨路做的。

 

我在给南溪做上海美术馆展览的时候,他曾经寄了一个光盘给我,这里边各方面的作品都有,有墨点的、墨路的、三维的,因为我希望展览单纯一点,所以我建议他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全部展出墨点类的作品,而把3D的作品留在宋庄展览的时候给大家讨论,当时,我问了南溪一句话“你墨点还没有做到极致,怎么又做起3D来了呢?”我其实也并不是说3D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反对者,我只是觉得要适当控制一下。在我的印象里,他以墨点做的二维的绘画,还有带有3D性质的墨点作品,效果更好一些,但是他用墨路做的3D作品,我觉得带有一种视觉游戏的成份,据我所知,他的这类作品是受一本英国的《立体三维画册》的启示,那个书都是平面印刷的,上面有很多不规则的条文状,但会看的人可以看出3D效果来,听左函讲,在国外先是一些医生用来帮助人们调整视觉神经的辅助工具,后来传到社会上年轻人特别喜欢,在英国很风行。不过,转到水墨上,还有点问题。我认为,南溪创作的这类作品当成抽象画来看,还是挺好的,但他说这里边有符号,我是怎么看也看不出来,我就对南溪提了一个问题,我说:我小时候看《中国少年报》的时候,常常有用乱线画的图,编辑告诉我们这里边有小鸡,请你把它找出来。我们当时拼命地找,而找出来出来的时候就有一种成功感,我问他,你这个画和我小时候做的那个视觉游戏有什么区别?这是我提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你要使用3D的手段,一定是表达某种观念非得用这个手段不可,也就是说,以前的墨点不够用了,并不是一种纯粹形式上的需要,请你给我一个学术上的理由?第三,虽然毕加索有蓝色时期、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时期等等,但他一定是在某一种风格得到学术界与市场充分认可后,才推出另一种种风格。我对他说:“你现在应该把墨点做得更好,等得到学术界与市场充分认可后再推出你的墨路3D。”这是我对市场宣传策略上的考虑。索尼公司也是这样做的,它今年推出的产品是T10,实际上T11、T12、T13都已经做出来了,但是为了营销,他今年就推出T10,这个策略值得借鉴。我的这些想法在上次会议上和刘老师做了一个交流,刘老师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刘老师说他的3D就是一个“软雕塑”或者“软装置”,我虽然理解刘老师这个话的意思,但我还是不能接受,我觉得这个画具有软雕塑、软装置的成份,但它毕竟不是一个装置,就是一个架上绘画,我还得按照绘画的要求来衡量它,所以我就提出了我的想法。后来南溪和我交流,他说:“你看不出来说明你的心不静,我这个画可以让你的心静下来,你慢慢地看,就可以看出来。”我想,如果你这个作品是要让我们坐禅,肯定没有真正坐禅的效果好。还有一点很重要,即看画的第一感觉很重要,一般人看不出来就走了,他不会一直看下去的。我觉得,水墨画有它的局限性,与电视竟争不一定明智。一定要想办法发挥它的特点,而不是所短。当然,我说的问题不一定成熟,说不定南溪可以进一步把他的方案达到更好、更完美,现在,我只是把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供讨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