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1-09-17 15:47:56 来源:艺术档案 作者:迈克尔-拉什 萧莎 译 点击:
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审美性而争论不休。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

除了批判电视媒体之外,录像艺术的几位先驱还潜心钻研摄像技术,并且开创了不少新型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后来不仅为其他艺术家所用,耐用还广泛地为主流媒体的广告所窃取。美国的埃德-埃姆什威勒(1925-1990)既是一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又是一位电影摄制教师。他立足于自己独到的艺术技巧和电子技术,充分发挥录像合成器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例如,在《逃伴》(1972)中,他运用电脑动画技术,制造出一种形象元素和抽象元素相结合的跳跃画面,看上去近乎光怪陆离。同一年早些时候,他还在多尔芬的一批工程师的协助下(这是美国最早应用电脑成像技术的合作项目之一),利用自己的一些黑白素描作品,创作出了录像作品《生热作用》。片中的影像在音响背景的衬托下跳跃舞动着。而音响效果由罗伯特-穆格亲临合作,在一台穆格音响合成器上制作而成。

 

丹-桑丁自从60年代后期介入学生抗议活动后,就对录像产生了兴趣。1973年,他研制出了影像处理器。影像处理器简称IP(Image Processor),是用于处理录像影像的一种模拟计算机。桑丁在《螺旋PTL》中,就利用影像处理器令一条由点构成螺旋线在电子蜂鸣声和潺潺流水声伴奏下,随着音乐节奏舞动。美国艺术家基思-索尼尔(1941-)则在一种雏形的电脑扫描仪的辅助下,以绝然抽象的方式,创作了多种感性的影像拼贴作品。《绘制的英尺:黑光》(1970)和《彩色一抹》(1973)两部作品均显示出索尼尔运用光和色在形式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他的《动画Ⅱ》(1974)是对抽象形状和抽象色彩的记录,也是对颜料和绘画的特性的隐喻。

 

1965年移民美国的斯坦纳-瓦苏卡(Steina Vasulka)和伍迪-瓦苏卡(Woody Vasulka)夫妇,同样也是录像艺术早期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杰出人物(丈夫1937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妻子1940年生于冰岛)。他们一边紧紧抓住商来电视的控制权,一边为艺术家们开发设备,尤其是数字处理和电子影像处理方面的设备,以期提高录像技术。瓦苏卡夫妇维持着艺术家们的古老习惯--不断探索自己创作工具,对了解录像机的内部工作原理抱有极大的热忱。

 

正如画家要琢磨调色板上的颜料,技术革新者们钻研录像器材,其工作性质和抽象艺术家或配色师没什么太大区别。他们不同于电视商界的电子工程师,因为他们的兴趣不在提高某种商业产品的图像传输质量,而在于如何使录像机的机械构造生产出艺术效果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瓦苏卡夫妇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录像艺术之于电视,就等于架上画之于素描或油画形式的早期广告画。如同一个世纪以前点彩派和印象主义作品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冲击一样,瓦氏夫妇在《家》(1973,着色技术和电子图像技术在其中巧妙结合,达到了美化日常用品的效果)和《金色航程》(1973,这是一部向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致敬的多层作品)中创造出了新的电子操作方法,使观众的感知方式焕然一新。作品《词汇》(1973-1974)来自于他们的图像数字处理实验--经过他们的处理,其效果极类似时下电视屏幕和电脑显示器上飘动着的电脑制作图像。他们以一只手的特写隐喻艺术创造,创制了一种电子雕塑,它不仅是光源,而且,其他物体要借助它成形,获取生命。

 

白南准是一位对录像艺术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艺术家。他利用电子工程师舒亚-阿贝(Shuya Abe)和他共同研制用于图像处理和着色的Paik/Abe合成器,使自己跻身于第一批新技术发明者的行列。他的《组曲212》(1975,后改编于1977年)相当于他个人的纽约记事本。这部由变化着的影像构成的电子拼贴艺术作品,强调眩目的色彩效果;它为白南准后期在形象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南准后期作品的经典范例是《蝴蝶》(1986),它是影像拼贴和音乐拼贴的混成品,色彩鲜明,生气盎然。

 

一些艺术家在白南准和瓦苏卡夫妇那里得到启发,将尖端技术融入技术批评。洛杉矶艺术家马克斯-阿尔米(1948-)在她的后现代作品中运用了电脑动画和数码效果,表现为技术所异化的世界。她的《离开20世纪》(1982)展现的是一幅未来主义的图景: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的沟通愿望无法实现。在这部早期电脑制作的录像艺术实验品中,时空穿梭在电脑芯片的帮助下成为可能。

 

电视同样也使艺术家们受益匪浅。欧美的公共电视台将装备齐全的录影棚对外开放,以鼓励录像实验。60年代后期,波士顿的公共电视台WGBH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了以弗雷德-巴齐克(Fred Barzyk)为带头人的亲工作室。1969年,六位艺术家(白南准、阿伦-卡普罗、奥托-派恩、詹姆斯-西赖特、托马斯-塔德洛克和奥尔多-坦贝里尼)利用WGBH的设备制作了一个节目,名为《媒体就是媒体》,得以在全国播出。这是录像艺术新实践发展到此时为止覆盖面最广的一次自我展示。

 

除此以外,罗伯特-扎贡利用在旧金山公共电视台KQED工作的便利,运用多机反馈技术,创作出了表现抽象形象的怪异分解过程的作品《录像空间》(1968)。另外,他还在一部舞蹈家题材的多层录像带《无题》(1968)上复制了一场梦境。而瑞典艺术家图雷-肖兰德、拉斯-韦克和本特-莫丁则创作了一个实验性的电视节目《纪念碑》(1967)。这一节目将事先录制好的电影胶片、幻灯片和录像录以特定方式剪接组合在一起,使影像在从带子向电视传输的过程中发生扭曲。看了这一切,历史学家吉恩-扬布拉德不由得说道:"我们看到披头士、查理-卓别林、毕加索、蒙娜丽莎、瑞典国王等许多著名形象由于梁上某种疯狂的电子病症而扭曲变形。"

 

彼德-达戈斯蒂诺(1945-)的《电视录像》(1981)创作于纽约公共电视台WNET内的那所闻名遐迩的电视实验室。作品将扑克牌游戏、骗局和各种各样的电视效果组合在一起,令观众体会"经验真实"和"电视真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