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谈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的新现实主义 2011-11-17 14:48:10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王端廷 点击:
20世纪50年代,当英国的里查德-汉密尔顿、美国的罗伯特-劳生柏和贾斯帕-约翰斯等艺术家大肆利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时候,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现成品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在涌现出一批艺术家。

弗朗索瓦-杜弗莱纳(François Dufrêne)1930年生于巴黎,1982年逝世。早在1946年他就对法国诗人伊西多尔-伊苏(Isidore Isou)首创的“字母派”诗歌感兴趣。当他还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时,就直接给伊苏写信,那位诗人立即接受他加入字母派并邀请他参加该团体的活动。1950年,他在巴黎文学宫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1954年结识雷斯塔尼和维尔格勒,开始与后来的新现实主义成员相过从。1955年他在“阶梯书店-画廊”(librairie-galerie l’Escalier)举办了名为“超字母主义的叫喊节奏”(Crirythmesultralettristes)诗歌朗诵会,他对着麦克风使劲叫喊出各种毫无含义的声音。

 

1957年,杜弗莱纳创作了第一批名为“海报的底层”(dessous d’affiche)剥贴画。1959年他在自己的画室与汉斯、维尔格勒联合举办了“匿名者的撕裂”海报剥贴画展览。同年10月他又参加了第一届巴黎双年展。1960年新现实主义宣言发表时,他是八位签名艺术家之一。

 

1963年,杜弗莱纳在“J”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展览的名称为“过度制造”(Archi-Made),展出的作品仍然是他的“海报的底层”系列剥贴画。

 

杜弗莱纳的剥贴画在形式上与汉斯的作品比较接近,画面上只保留了层次很少的海报残留物,几乎看不到具象的图案和文字,因此具有抽象绘画的效果。与其他剥贴艺术家不同的是,杜弗莱纳极为偏爱海报的底层和背面。为了获得最底层的海报,手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通过揭、刮等手段,这些海报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痕迹和形象。杜弗莱纳将这种效果称作是“一些近乎地质学的结构”,实际上,它们是海报纸在胶水、水和墨汁的作用下形成的连续层面。这些“失去意义、没有智慧血液的符号”除了呈现出一些随机的形象、一些淡化了的色彩之外,还留存有零星的几乎无法辨认、被磨损、被倒置的文字,对于杜弗莱纳来说,这些文字就是字母派的诗歌。

 

杜弗莱纳长期的字母派诗歌创作经历,使得他在剥贴画创作时也不忘记玩弄文字游戏。1964年,他通过剪贴撕剥下来的海报,创作了一组共11幅字母拼贴画。这11个字母可以组成一句话“MOT NU MENTAL”,意思是“精神的裸体字”。

 

杜弗莱纳是一个追逐新潮、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不以艺术谋生,始终有一个稳定的职业。他先在一所学校教书,后来又任职于法国教育部。他寿命不长,只活了52岁,是新现实主义团体中仅次于克莱因的短命者。

 

米莫-罗泰拉(Mimmo Rotella)1918年10月7日生于意大利卡坦扎罗(Catanzaro),1944年毕业于那不勒斯美术学院。1945至1950年住在罗马,先是创作具象绘画,后又改画几何抽象作品。在此期间,他于1949年创作并举办了第一次“语音诗歌”(poesie fonetiche)朗诵会。所谓语音诗歌,是一种与字母派诗歌相同的诗歌形式,其作品只有声音、韵律和节奏,没有文字;只传情,不叙事。1951年在罗马齐尤拉奇画廊(galleriaChiurazzi)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同年8月作为弗尔布赖特基金会(Fulbright Foundation)奖学金获得者赴美国堪萨斯城大学进修,尽管他在美国获得了艺术家居留身份,在堪萨斯城成功地举办了抽象绘画展,而且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收藏了他的语音诗歌录音,但一年后还是回到了罗马。1953年,罗泰拉完成了第一批利用从墙上撕下来的海报制作的拼贴画。

 

从1955至1957年,罗泰拉每年都在米兰那维利奥画廊(galleria del Naviglio)展出他的“撕破的广告”拼贴画。与此同时,他还在苏黎世、伦敦、威尼斯和罗马举办了一系列个人展览。1958年,罗泰拉在罗马结识雷斯塔尼,雷斯塔尼告诉他在法国也有一批剥贴画家,并邀请他加盟那个后来取名为新现实主义的团体。

 

罗泰拉虽然没有在新现实主义宣言上签名,但从1961年起,他欣然参加了新现实主义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和展览。1962年2月,罗泰拉在“J”画廊举办了他在巴黎的第一次名为“电影城,开放的城市”的个人画展。1963年,他利用一种新的造型手段创作了一批作品,他将放大的反转片贴在画布上,其作品的主题仍然是现代城市风光。1964年,罗泰拉移居巴黎。

 

罗泰拉的创作手法被雷斯塔尼称为“双重剥贴”(double décollage),他往往在那些从墙上撕下来的海报上再贴一些东西,然后又把它们撕开,使之产生新的、不可预见的形象。这样,他就可以不再依赖被他人撕坏的海报作素材。实际上,汉斯和维尔格勒也采取这种方法。

 

像雷斯一样,罗泰拉的剥贴画在趣味上接近美国的波普艺术,因为在他的剥贴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完整的美女和明星图像,例如,玛丽莲-梦露、丽兹-泰勒等人就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与汉斯、维尔格勒和杜弗莱纳不同,罗泰拉的剥贴画是具象的,他总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海报招贴中的可辨认图像,尤其是人物形象。在他的剥贴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物,还能了解主题。对于罗泰拉来说,剥贴是创造形象、记录生活的手段,他只是撕去海报中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绝不伤害其中的主体形象。通过剥贴,他获得了清除冗杂、突出主体的画面效果。罗泰拉称自己的创作是对这个既没有变化的力量也没有变化的欲望的社会的拒绝和反抗。但在我们看来,他是他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一位忠实的记录者。

 

20世纪70年代,罗泰拉创作了一系列名为“艺术排字”的作品,他将印刷品随意地粘贴在画布上。80年代,他主要生活在米兰,重新创作海报剥贴画。1990年,他参加韩国首尔当代艺术节并获奖。1991年,他参加了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的变形”展览。

 

2006年1月8日,罗泰拉在米兰逝世,享年88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