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终结之后,我们是谁? 2012-03-12 11:39:2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飒 点击: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数十年来最重要的政治学家之一,在其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明确表示,文化认同,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是最为重要的。美国是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不认同自己作为美国人的文化、社会身份,美国还能存在么?文化身份的

(六)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表面的样式上确实是“多元化”的,它在呈现方式上确实拥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然而它也将艺术几乎完全等同于消费和娱乐。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却以“多元化”的名义将严肃、有思辨能力、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彻底驱逐了出去,形成了全球文化依附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同质化”和“一元化”。

 

“自由存在于各种势力的夹缝中”。 当美国独霸世界,当后现代主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艺术事实上就没有了“可能性”,不管这种艺术/文化以何为名。

 

(七)新奇性

 

“新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从绝不雷同的个人的经验出发进行自我阐述和表达。因此,对后现代主义而言,“新奇”早已不足为奇。但这种“为追求新奇而新奇”却变得更具消费价值、庸俗化和令人乏味。

 

新奇已不再引起思想的冲突和变化,而表现为一种远离价值的商业运作。新奇是瞬间的迷幻剂,是刹那间的激荡和转瞬即逝。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新奇”掩盖的是“同质化”的倾向,全球化的艺术被不同的文化符号和面具所包装,在不同的外表掩饰下,它们具有共同的商业消费主义文化的性质。
后现代主义的浅薄、去价值化、去历史化、主体的死亡、符号化、多元化、新奇性的特征共同构筑了一副怎样的情景?

 

(八) “皇帝的新衣”

 

既然后现代艺术消除了“高级艺术与低俗图像之间的界限、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那么为什么面对着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布里洛肥皂盒》,一件和日常消费品一模一样的物品,大众除了面对其天价般让人目瞪口呆、不可思议的价格,却完全无法理解。

 

实质上,后现代艺术正是这样一件“皇帝的新衣”。反倒是一个孩子的话能一语戳穿这个谎言,我什么也看不懂,这到底是什么?

 

在阿瑟•丹托的理论中,一件艺术品并不比另一件艺术品更为高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问题是,是什么让安迪•沃霍尔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家而别人却不能?是什么让安迪•沃霍尔可以把一件现成物变成艺术品并在拍卖会上卖出高价,而对其他人而言这个现成物却只能是超市里的廉价物品?既然技术在当代艺术中已不再成为艺术家之间的区别,那么又是什么让一些人在当代艺术中拥有了“点金术”的特权,可以“点石成金”瞬间让一件物品“化腐朽为神奇”,而其他的绝大多数人却被排除在外?

 

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九)  “指鹿为马”的策略

 

后现代艺术以“指鹿为马”为策略:通过批评家“充满深奥、天书一样的理论阐述;博物馆、媒体铺天盖地的反复宣传和意识轰炸等推广手段;金融资本以不断刷新难以想象的天价价格,为后现代艺术这件“皇帝的新衣”披上炫目而不可置疑的外衣,使大众对明显不具有太多文化意义的事物失去了怀疑的能力,不敢质疑,放弃思考,从而服从于“浅薄”,放弃了对艺术的判断。

 

美国的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之下,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村上隆等等,这些后现代艺术中最富盛名、拥有天价作品、巨额资产及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无论他们如何新奇、如何差异、如何多元,他们的艺术尝起来都是一种共同的可口可乐的味道。他们满足了人们对庸俗、浅薄文化的需求,却让人们对真正严肃的、有价值的文化无动于衷,失去了感受的能力。

 

谁才是后现代艺术真正的受益者?

 

(十) 资本异化社会的工具

 

后现代艺术的荒诞之处在于:资本可以把一件“浅薄”的作品卖到一亿美金,但“天花乱坠”般的说词和理由幼稚到了极处,我不知道,会有几人真得相信?

 

后现代艺术呈现出“无价值”和“反价值”的特征,放任资本成为了艺术的最主要的决定力量。评价后现代艺术唯一的准则就是: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艺术就是最好的艺术。这导致了资本对社会的规训,放逐了文化中批判和反省力量。在今天,世界上那些最著名的艺术家就如同历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后现代艺术中一个艺术家比别的艺术家更出名,作品的价格更贵,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比别人更深刻,作品更有内涵,而是他更愿意服从于现有的资本游戏的规律,被资本选择,以及通过这种被选择参与到了资本对社会的“异化”过程中。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说,“I do not think my art has any lasting value.”后现代主义制造了许多拥有“天价”身份的艺术家,但这些艺术家在文化史上却很难证明自己的意义。

 

(十一)“全球艺术美国化”及文化霸权

 

后现代主义意味着“全球艺术美国化”,这一点,波德里亚早有论述:“……这是一种美国艺术……假如说这就是“美国性”,那么美国性就是当代文化的自身逻辑,而我们不应该指责流行艺术家们突出了这一点。”

 

而后现代主义正是伴随着二战后美国逐步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确立的霸权地位在文化上的延伸,完全垄断了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最终确立了其全球文化霸权的地位。

 

“眼前这个既源于美国又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乃是另一股处于文化之外的新潮流在文化范畴里(上层建筑里)的内向表现。这股全球性的发展倾向,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它导致一种霸权的成立,笼罩着世界上的所有文化。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或者从由来已久的阶级历史的观点来看),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

 

(十二)后现代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实现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其它国家的文化身份被消解,从而具有一种“依附性”。美国概念艺术祖师约瑟夫•科苏斯(J.Kosuth)清楚地论述:“我们以出口我们的地方主义,改变了其他文化,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的外观,……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而不是定位于大地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族文化纷纷退却让给我们地盘,他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机制的控制,由此便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

 

另一方面,归根结底,任何社会都是种道德秩序。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是维持了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两套规范;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部分;是美国能够持续不断强大、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然而后现代主义“浅薄”、“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的特征侵蚀了美国的“核心价值”,使其深陷危机之中。

 

所谓“灵魂缺失的时代”是指整个过去数十年来后现代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文化对价值的消解,造成的伤害是对整个世界而言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