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肆情不肆意 筹得“情”“形”半两真 2013-04-27 11:53:59 来源:新浪收藏
范治斌的画作往往透出果断明晰的条理,对人物造型、色彩渲染、情感抒发的精准拿捏,都体现出作品浑圆自在的内部逻辑。他的水墨语言,似乎散发出宁静光辉,同时却偏偏能动之以情,给人精巧雅致、抒怀畅情的审美感受,呈现出“情”“形”一致的美感来。

画家范治斌

画家范治斌

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

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观人如此,作画亦如此。范治斌的画作往往透出果断明晰的条理,对人物造型、色彩渲染、情感抒发的精准拿捏,都体现出作品浑圆自在的内部逻辑。他的水墨语言,似乎散发出宁静光辉,同时却偏偏能动之以情,给人精巧雅致、抒怀畅情的审美感受,呈现出“情”“形”一致的美感来。这次参加4月30日盛大开幕的“艺术北京”的两幅《牧牛图》作品,也体现出他近年来愈发独到的水墨情怀。

【质变的催化剂就是勤奋】

熟识范治斌的人可能会用勤奋、天分、情致几个词这样概括。勤奋不假,天分诚然,情致有加。范治斌的勤奋人所共识,还记得大学毕业后,有过一段让他极为艰辛拮据的生活至今铭记。那是毕业后的第一年,范治斌住在学校的一个十几平米、屋顶由铁皮搭成的板房里,每当酷暑难熬有如桑拿,他干脆脱光衣服伏案而画,那时的画面时常滴满了汗水,至今仍然留下许多泛黄的斑痕。最惨时,他用仅剩的十五元钱几乎生活了一个月。但即使这样,绘画的状态依旧如常,并未浮躁。现在回顾那段时光,范治斌竟不觉苦,反倒觉得这段时光是他生命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有人评价范治斌是个天生的艺术家,而他则将一切努力都归于痴迷二字,只要作画就能获得简单明了的快感。勤奋于他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与其坐等神来之笔,不如随时在激扬的创作中与灵魂对话,对于灵感,他这样表述:“我的灵感等不来也没等过,它就藏在了我随时动笔的时刻,不经意间就会跳出来带给我惊喜。”诚然,这也正是那句“天才来源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的最好例证。

范治斌的艺术实践,是个不断突破瓶颈再出发的过程,每当遇到阻力,他不会选择绕行,而是迎头直上。坚强而踏实的内心是范治斌作画最有力的保证:“我相信艺术是需要天赋的,但我更在意勤奋对于我的意义。量变到质变,是个简单的哲理,但践行起来需要十足的毅力。质变的催化剂就是勤奋。”

【善于倾听 重于表达】

范治斌的率直与真诚毫无掩饰,但却与人随和,颇讲情分。来到他的画室,他会客气的招呼你品尝新茶,嘘寒问暖,很难不觉出一份与人的亲近。身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讲师,范治斌脱不开教师这一身份。如果说敏锐力来自天生,那侃侃而谈的沟通魅力则是长期的教学实践赐予他的另一件礼物。

沟通,重在有来有往,就像电脑程序的输入与输入,直观敏感和个性表达在范治斌的身上不分你我。他在众多场合不止一次的表达自己对沟通的重视:没有沟通,没有交流,艺术创作便会彻底的脱离生活。没有人可以在断绝交流的情况下完成伟大的艺术创作,艺术总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当然,对于画家而言,沟通并不仅限于言语交流。这个沟通是个立体的概念,生活中处处存在,包括与自然的沟通、与他人的沟通,也包括与自己的沟通。说到与自然的沟通,范治斌认为写生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大量的写生积累又是其勤奋的最佳例证,而他“写生即创作”的观点正是对其精神领袖梵高的延续。可以说,范治斌的作品中能够将水墨运用的如此自如潇洒,与他当年画了大量的速写、写生密不可分。对自然感悟的关注,对造型描摹的重视,都是其艺术成就的坚实基础。有了这些“输入”的功力,艺术家才能在情感表达和外化的“输出”层面获得成功。

另一层面范治斌强调,倾听自然并不意味着以忠实描摹为目的,与人与物与心灵的情感交流才是激发艺术创作的动力所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看、不闻怎能让心灵和情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激发,不感、不恨又怎能领略到如此凄美伤怀的外观景致?“艺术是以心灵关照万物,万物以情生,由情而入境。这就需守住心源,对自然删减归纳,提纯语言,使之如一曲美妙的乐音,或婉转悠扬,亦或雄浑高亢。”

正是因其积极地入世观,善沟通对范治斌的艺术观、价值观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作品着重于情感表达,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也显得尤为关注。也难怪诸多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能够把握住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不说这从他善于倾听重于表达的品性中获益匪浅。

【相关阅读】

范治斌:我在艺术的创造中的一些感悟

北大星光“艺术北京”林容生:动笔先动心 写生亦写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