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媒体见面会成都云集各大媒体及著名艺术家
0条评论 2009-08-11 16:42: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见面会上,刘亚明首先介绍了自己创作这幅巨画的初衷。他说:“我不太会说话,最会说话的是我的画。多年来我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沙尘暴、流感、金融危机,等等,人类的灾难不断。在北京,大概是2002年吧,有一天,我的画室窗户玻璃变成了茶色,往外一看,原来是沙尘暴。我的画室就在北京小汤山附近,非典时,看着运送病人的直升机每天从我头顶飞过。我们出门,哪怕是到了一个宗教胜地,或者是一座古城,也是充满了商业色彩和不诚实的交易。我们去做事情,到处充满了潜规则,懂潜规则的人如鱼得水,不懂潜规则的人却像孙子一样的。所以我就思考,这些灾难,这些天灾人祸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是人本身出了问题,人心出了问题。人本身为什么出问题呢?原因有几点:一是缺少信仰,没有寄托,没有精神的家园,造成了做任何事情没有顾忌,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敢做。二是,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缺少道德教育,缺少自我操守的约束。三是,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医疗、养老,人们总想着为将来积攒什么。当然中国人口众多,包袱很大,近几年政府已下了很大力量来抓这件事。我是一个喜欢画大画的人,我觉得只有用大的声音,大的场面,才能震撼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在欧洲我转遍了各大博物馆,我深深被震撼的还是这些历史先贤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经典,包括这次来我是从北京开车来成都的,为的是采风,中途我去了山西的云岗石窟、悬空寺、善华寺、永乐宫、平遥古镇,我在永乐宫受的震撼跟我在卢浮宫受的震撼是一样的。”

 

  “我这幅画构思的意图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现在都很躁动,有钱的,没钱的,有地位的,没地位的,都躁动,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跑’的样式,这个跑,有两种象征,既包含有‘逃离’的意思,逃离充满烟尘的城市,也包含有‘追逐’的意思,这个追逐既可以理解为追逐金钱,也可以理解为追逐精神的家园。构图设计上我希望看画人能被卷到画里面去。画面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里各种类型的人物,有学生,有知识分子,有工人,有农民工,有大款,有官员,也有小姐,等等。有两个中心人物,一个是在远处地平线上的释迦牟尼,画面中心还有一个身着一袭白衣的女子,她的姿态象征我们心灵的从容淡定,因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种从容的心态里,这是我们的理想。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依然表现出对生命、阳光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很多人物的面容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了抗拒困境的坚韧和自信。”

 

  与会的国内著名的批评家、资深学者对刘亚明的这幅画作进行了点评。下面是专家评述的简要内容:

 

  管郁达:第一点,这幅画需要我们花很长时间去体会它提供的信息,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这幅画让我思考,当代艺术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艺术家是个体,可以以慈善的方式,以赈灾、捐画的方式来承担,但一个艺术家最重要、最有力的方式还是以艺术的方式去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方式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资本家不能承担的,也是政治家不能承担的。去年以来,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多灾难,现在反思,这些灾难也是一种必然。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向自然的掠夺性的过度索取,这反而伤害到人自身生存的环境。艺术家对自然或社会灾难的反思就是一种社会的担当,这种担当就出自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艺术家应该用艺术的方式去反思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艺术家的社会价值。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