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有社会的良知和担当是很难的,其间要经受多少酸甜苦辣和曲折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刘亚明说他还要继续做下去,类似这样的鸿篇巨制他还要再做四幅,形成一个系列。这幅作品他就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另外四幅他又要花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又要承担多少,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确实值得我们肯定,这也是刘亚明及其作品最感动我的地方。
专家评述之后,媒体的记者就他们各自关心的一些问题向艺术家本人和批评家们提问。四川省内江市电视台的记者提问:“在艺术领域,画家刘亚明是继张大千之后我们家乡的又一骄傲。请问刘亚明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代 ‘北漂’,你是靠什么支撑你走到今天的?”刘亚明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大画家。我是太热爱艺术了,从记事起,从我有意识起,我就开始画画,但是有一点麻烦的是,我没有考上美术学院,但是我还是热爱绘画,所以我想我认为自己这一辈子是为绘画而生的。无论我碰到了多少困难——我在生活上的困难不值一提——我最大的问题是美术界对我的认识,可能是戴着眼镜的,但是我心里有长远目标,因为我知道历史上的很多大师是我的楷模,他们当年也并没有被当下认识,也没有被所谓的主流认可,但我相信我用我平生的努力,用我的良知,用我的执着,用我这一百多斤的身体,我能够做到。而且在我死之前我还会再画三张这样的绘画,你们可以看到的。所以你问我靠什么支撑到现在,我想最大的力量就是一种热爱和责任感。”
发布会后,媒体记者和一些慕名而来的观众朋友纷纷来到展览现场,再次观看、感受刘亚明的这幅警世巨作。在展厅里自己的大画前,刘亚明继双年展开幕式后再次被记者和观众围拢。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内江电视台对刘亚明都做了专访。刘亚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追溯各种灾难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人心出了问题”;“自然的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灾难”;“人的欲望再这样膨胀下去,以后灾难只会更多”;“人最终不是生活在物质中,而是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希望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得远一点”等等。有的记者还拉住刚才发言的批评家就这幅大画进行采访。批评家管郁达对记者说,“他这幅画最好由专门的美术馆来收藏陈列,否则影响这幅画的效果。”
一个76岁的长者,名叫金汝宣,是一位来自四川自贡的观众,看完展厅里所有的作品,最后停留在刘亚明的这幅大画前流连很久,他仔细地抄写作品标签上的阐释文字,因为眼睛又近视又花,他的眼睛几乎要贴到标签纸上了,正在接受采访的刘亚明匆匆中断了采访,来到老人跟前,送给老人一些资料,心疼地让老人不要这么费力地抄写了,可以拿回家看。老人握着画家的手激动不已。经了解,老人是一名机关干部,退休后专学国画、书法,他说他觉得这幅油画最好,他说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幅画对他有借鉴意义。一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小伙子,指着画面上那个从容淡定的白衣女子,问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一个美好的形象,一个读懂了这幅画的中国观众主动回答说:“天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人间走来的。”
在这幅占了整整一面墙的巨画前,看画的观众们纷纷激动地与画家合影,年轻的观众还要求画家签名,一些正在学画的学生还非常虔诚地向画家请教画画心得,刘亚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生活的时代比我们当年学画的年代诱惑更多,你们要能抵御这些诱惑需要更大的心理力量,一旦抵抗了这些诱惑,就能成功。我说的不仅仅是画画,更主要的是做人。”
画家刘亚明正在以这种媒体见面会的形式,依靠艺术的力量,来直接影响更多的人,影响普通大众,促使人们反思人类自身,进而憧憬美好,走向美好。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