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媒体见面会成都云集各大媒体及著名艺术家
0条评论 2009-08-11 16:42: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陈默:认识作者和认识作品都是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因为昨天晚上以前,我还不了解这幅作品的来历和创作背景,但昨天晚上我看了很久。直到发布会之前我才知道,这幅作品在“5.12”之前一年他的构思就已经完成,小稿已经出来。在四川来看这幅作品感受可能更多一些。昨天在展场我看到,刘亚明的这幅作品和另外两幅作品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区域,观众在这个三角区域来回走动、徘徊得最多最久。另外两个作品对地震的阐释更直接、更明确一些,刘亚明的这个作品,很多观众显然也把它直接与地震联系起来了。它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超现实的场景,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场景,没有一个具体的可与社会现实对应的形象,它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花甲,有很多可喜可贺的事情,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这60年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刘亚明这件作品在六十周年大庆之前出现,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人类值得深思的问题。所有的国人在这样的作品前,都应该想一想其他的问题,而不是只想到我们的钱包鼓了没有,工资长了没有。如果说70年代是疯狂,80年代是单纯,90年代是激动,那么现在呢,就是莫名其妙,就像方力钧、岳敏君的作品一样。艺术家和学者都应该去思考问题。

 

  陈孝信:对刘亚明的这幅作品我已经写了专门的文章,文章中的内容我就不重复了,这里只强调几点。

 

  一是我对这幅作品的一个基本定位。我认为它是一个体现新人文主义关怀的鸿篇巨制。这种新人文主义是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的。

 

  二是,这幅作品肯定体现了一种危机感,肯定体现了一种忧虑和忧患,但它又肯定悬置了三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哪里去?答案一是隐藏在视觉的背后的;二是隐藏在读者的心里的。所以说它不光是警示,而且是引起我们思考的作品,启思。它悬置了三个问题,就要在视觉图式的背后去寻找,在自己的背后、心里去寻找。这幅作品在这一点上表达得是非常成功的。

 

  三是,这幅作品应该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它的主要构件、方法论是现实主义,但又容纳了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甚至表现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之为“无边的现实主义”,它可包容很多现代的手法。所以,刘亚明的作品既反映了新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没有违背现实主义的三个原则(现实性、精神性、批判性),它不是歌功颂德,不是一味地肯定、赞扬,而恰恰是在批判现实、人性中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寓意了鞭策,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原则。所以我认为它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容纳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体现了现实性、精神性和批判性的一幅成功之作。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