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媒体见面会成都云集各大媒体及著名艺术家
0条评论 2009-08-11 16:42: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油画是一种外来的艺术语言,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能够如此熟练地驾驭这种语言,非常不易。西方艺术史有同类题材,但他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手法是具象写实的,但他描写的场景又是超现实的,同时他还有象征手法的运用。画面上地平线远方出现的释迦牟尼,以及中间那个淡定从容的白衣女性的形象,这些象征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这幅作品不应该是在昨晚那样的展览现场去看的,应该是在一个单独的空间,大家静静地在那里去入画,入思,才能更好地体会它的精神魅力、思想魅力。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界有社会良知的不乏其人,包括那些使用装置、媒材等的前卫艺术家,他们同样关注当下困惑,同样为人们寻找出路,但那些作品对广大公众尤其是普通大众来说是高高在上的,是通过影响一小部分人,然后再影响更多的人,他们是属于小众的艺术。而刘亚明的这幅作品是用相对大众化的手段,直接影响更多的人。这幅画有很大的阐释空间,所以,我对今天这种媒体发布会的形式很欣赏,我觉得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使艺术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的桥梁和通道。

 

  杨卫:我在昨天的开幕式上在他的画作前停留了大概有十分钟,我仔细看了,有很深的感触。中国艺术几十年来面对这样的宏大叙事,这样一个结构性的东西,我们几乎已经舍弃掉了。从九十年代以来,以当代艺术里谈论最多的是个人化的主题,但它遮蔽了一点,人们在谈论个人化的时候,就好像是“小”。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们批判过去那种假的“红光亮”的政治叙事,它是一种集体化的叙事,但是把宏大叙事变成个人性的叙事,在当前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艺术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当代艺术,越来越萎缩,更多的是精神萎缩的图像,人越来越渺小。当然这是真实体验,但在这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我们更需要回顾东西方几千年来文明中积淀下来的崇高的、理想的、很有气魄的东西。历史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在舍弃不好的东西的同时,往往也同时舍弃了好的东西。

 

  刘亚明的这幅作品把两个好的东西从画面中给捡回来了:一个是历史化题材。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人说,现在再要找当年那样的大题材的宏大叙事作品已经很难了,即便有这样的题材,艺术家也没有那样的气魄、那样的心思去画那些东西,因为这样的作品是需要气魄,需要心灵的。更为可贵的是,刘亚明的这种宏大叙事完全是自觉的,自发的,是他自己一个人躲在画室里面,完成了一个本应是国家命题的这样一个作品。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去年我们国家拿出一个亿来搞所谓的一百幅重大题材作品,但最终的结果是作品中属于应付的多,发自心灵的作品少。两者合不上拍,一方面是国家拿出很多的钱去赞助这种宏大叙事的题材,往往是把它画“空”了,没有东西可看;另一方面,能够感动人的又往往是比较个人化的叙事,又显得作品很小气。这样两头不接轨。这可能是目前我们社会的局限性使然。但刘亚明的作品补充了这两个,他是从个人角度去描述宏大叙事的题材,这种个人化的宏大叙事,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是比较可贵的一点。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