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温暖的救赎力量——陈默与张小涛关于“5.12”话题的对话
0条评论 2009-12-02 11:10:51 来源:张小涛的个人空间 作者:-

  张:现在有很多带团进灾区旅游的现象,这是把别人的苦难和伤疤一次一次地拨开,满足其病态好奇的丑陋行为,还有人在废墟面前摆POSE,做胜利“V”的手势,他们的人性和道德伦理都丧失了。

 

  陈:受灾的家庭在这种悲伤复悲伤的轮回中煎熬。有位女警察的家里11口人都死在了北川,她一直在救灾一线,当媒体知道后,不断地追踪和骚扰,这其实是对她的一种巨大的心灵伤害,我很担心她撑不过去而出现问题。

 

  张:我从北川回北京后,夜夜都做噩梦,总是强迫自己去看轻松的片子进行心理调节,用了二十天才慢慢地缓和下来,如果是真的处在这种情景里面,估计一辈子都摆脱不了,也许遗忘也是一种修复?

 

  陈:“遗忘”是要有个先决条件的,就是离开那个地方。灾区的群众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无法也不想离开那片伤心地,他们天天待在这片能勾起人伤心回忆的地方,谈及“修复”绝对是个长期的工程。

 

  张:据说网上报道北川县民众不赞成建地震纪念博物馆?

 

  陈:国务院决定先把现场保护下来,对山体和倒塌的房屋进行维持性整修,防止次生灾害。其次参考了国外的一些地震纪念博物馆,初步估算建设费用是二十多个亿,以工程规模计,其实并不多。那么到底该不该建?我觉得亦可亦不可。如果应该的话,你能把它做到原汁原味吗?首先这里不能作为旅游产业,应该是教育基地,成为地质研究的现场,是有科学价值的,同时它也是一个硕大的祭祀场所。春节前后,已经有人开始发旅游团了,搞“震区一日游”,北川县政府和民众坚决反对,因为这是对死者极大的不尊重。北川做出的这个反应,也得到了四川省政府的支持和响应,很快就制止了这种行为。

 

  张:制止是很正确的!这就像在寺庙里开洗脚城一样,这种道德伦理的丧失很严重。我有个建议,就是把什邡那个磷化工厂遗址可以做成地震博物馆。一方面是因为其受灾虽然严重(主要是厂房),但人员伤亡不大,而且这种工业对当地的污染严重,应考虑搬迁到别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的尸骨在那里,对生者影响偏小。我们看到,有些艺术家加班赶制废墟和死亡场景的作品,您认为这种行为与新闻记者和旅行团的“作为”是不是一样的?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